导航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黑客攻防 > 菜鸟黑客奥巴马,菜鸟黑客奥巴马在线观看

菜鸟黑客奥巴马,菜鸟黑客奥巴马在线观看

作者:hacker 日期:2022-08-03 分类:黑客攻防

导航:

奥巴马的主要事迹

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是左撇子,这是美国总统史自40届以来的第四位左撇子总统。 虽然,他只有 50% 的黑人血统,有些人却认为他是所谓的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似乎这么说了,美国就再也不存在种族歧视,似乎美国的黑人从此就和白人一样平等了,从此天下太平了。如果因为他有50% 黑人血统,他就是黑人菜鸟黑客奥巴马;那么因为他有50%白人血统,他同样也是白人。他的父亲是非洲移民,所以他并没有象很多美国黑人奴隶的后裔一样在很多城市的贫民窟长大。他小时候是由他的白人的祖父母培养长大的。所以他的思维方式和美国白人比较接近。他本人从来也没有在公开场合,承认自己是黑人,或者是非洲裔美国人,只承认自己是混血。

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参加社会工作。199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院,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所谓的 非洲裔美国人,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认可。1992年和米歇尔·拉沃恩·奥巴马 结婚,并生了二个女儿玛丽亚 ·安· 奥巴马 (Malia Ann Obama), 娜塔莎· 奥巴马 ( Natasha Obama)。 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菜鸟黑客奥巴马;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2004年7月,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慷慨激昂的演讲。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该演讲后,奥巴马成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同年11月,奥巴马顺利的以高达70%的选票当选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并提出了重点在“完结伊拉克战争以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竞选纲领。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奥巴马赢得了38%的支持率,领先于知名度高于自己的约翰·爱德华兹以及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诸位候选人中领跑。2008年6月3日,奥巴马票数领先于希拉里·克林顿,被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非洲裔总统大选候选人。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家庭背景

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是肯尼亚人,母亲安·邓纳姆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两人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只生下奥巴马一个孩子。后来奥巴马随母亲与继父在印度尼西亚生活4年。童年奥巴马

儿时的奥巴马与母亲Ann邓纳姆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后来随父母移居夏威夷。在夏威夷,邓纳姆与肯尼亚留学生巴拉克·奥巴马(老奥巴马)相遇并结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巴里,即如今的新总统奥巴马。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告终。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罗罗·素托罗结婚,并于1967年来到印尼,也把6岁的巴里带到印尼。

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邓纳姆热衷于印尼民间妇女工艺品的制作,比如织布、编筐,成为个中能手。玛亚现在是夏威夷大学一名教授。苏尔亚库素玛回忆说:“菜鸟黑客奥巴马我们都是母亲,我们一起谈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与孩子分离有多么难过,但她(邓纳姆)更关心对巴里(奥巴马)的教育。”

奥巴马青年时到印尼看望母亲,苏尔亚库素玛初次见到这名未来参议员。她说:“邓纳姆为他骄傲。我记得,当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月刊历史上首位有50%黑人血统的主编时,邓纳姆充满骄傲。”

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尽管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但遗传自父亲的肤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一面旗帜。他的回忆录1995年首次出版,名为《父亲的梦想》。从政后,奥巴马借用了父亲的名字(巴拉克),在每天别人对他的称呼中,感受父亲留下的烙印。

老奥巴马出生在肯尼亚西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当过放牛娃,后来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美国读书,与邓纳姆相遇,生下奥巴马。奥巴马的祖母和许多亲戚如今仍住在那个小村庄,老奥巴马1982年因车祸去世后也埋在村内。1992年时,奥巴马初访家乡,把未婚妻领进门。老奥巴马的生平比较复杂。他在肯尼亚时就娶了第一个妻子柯齐亚,并育有两个孩子,儿子罗伊和女儿奥玛。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父亲从没真正离开柯齐亚。但邓纳姆说,老奥巴马确实与柯齐亚分开,但“由于结婚时是一个乡村婚礼,所以也没有文件证明离婚”。老奥巴马和邓纳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许也没有适当的文件证明。奥巴马在回忆录中说:“这段婚姻如何开始和何时开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细节我永远没勇气弄清。”老奥巴马离开邓纳姆和两岁的儿子去哈佛读书后,后来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非洲。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尼亚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死于车祸。但是,老奥巴马还经常探望柯齐亚。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心怀着自己的“美国梦”,一步步走向成功……

成长道路

奥巴马身世复杂、经历坎坷,但长大后,在芝加哥市组织慈善事业,逐渐积累名声。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有50%黑人血统主编——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

奥巴马之后选择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将知名度扩大到全美。当年,他赢得国会参议员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位黑人(但是他只有50%黑人血统) 联邦参议员。苏尔亚库素玛说:“你知道,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一个黑人父亲,还到过印尼,这使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容易对各种人产生认同感。”一些美国社团把奥巴马当作一种证明,融合可以超越种族。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公众政策研究人员威廉·高尔斯顿说:“我认为,美国选民已经准备支持具体表现美国梦的领袖。”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拉里·萨瓦托认为,奥巴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选民,无论存在何种争议。萨瓦托说:“美国人喜欢成功的故事。”苏尔亚库素玛说,她可以想象到奥巴马母亲的“热烈表现”,“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竞选美国总统,她会有多么骄傲”。

参选历程

200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亚伯拉罕·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奥巴马竞选网站首页

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奥巴马,47岁,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菜鸟黑客奥巴马!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上,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互联网的WEB2.0时代。“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下界US总统奥巴马当定了!!!!!!!

纠正1楼与2楼错误:是“她”,不是“他”,巴拉克•胡赛因•奥巴马是一个女人。

奥巴马,竞选情况:

美国民主党黑人参议员准备参加下届总统竞选

美国民主党黑人国会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于2007年1月16日宣布,他有意参加2008年的总统竞选。他已于当天向美国联邦选举机构提交了有关文件,并成立一个委员会,以评估他参加总统竞选的可行性。

奥巴马16日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说,数月来他一直在考虑是否参加2008年的总统选举,但参加与否不会取决于媒体宣传和个人抱负。过去6年中,联邦政府所作的决定以及所忽视的问题使美国处于一种非常不安全的境地,美国陷入了一场本不应该发动的“不幸的、代价高昂的”战争,而身在华盛顿的领导人却不能以一种实际的方式进行合作。

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是非洲裔美国人,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在黑人选民中占有强大优势。目前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总统初选中,候选人奥巴马以显著优势战胜希拉里赢得南卡初选。截至目前的点票结果,奥巴马的得票率为55%,远远高于希拉里和爱德华兹。该场胜利在情理之中,由于黑人选民几乎占据了南卡州民主党初选合格选民的半数,在那里,有关种族的话题是最近经常讨论的议题。此外,奥巴马日前宣称他从一开始就反对伊拉克战争,不像希拉里投票赞成出兵伊拉克。

200多年前,美国大选,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如今,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Barack obama)、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

Du主播曾向奥巴马竞选团队申请采访,接到的却是邀请捐款的邮件:“你的支持比以往更重要,请捐款25美元,网址是……”

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

奥巴马,47岁的黑人偶像,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

在WEB2.0的强力推动下,奥巴马会成为“2.0总统”吗?

Part I:聚沙成塔的网络“吸金”高手

希拉里与奥巴马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

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

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

《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资料显示,为奥巴马筹款的马克·戈伦博格,是硅谷的一位风险投资专家,2004年大选时曾帮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在加利福尼亚州筹款。

马克·戈伦博格,加上加利福尼亚州前审计长、eBay创始人之一史蒂夫·卫斯礼,还有其他一批网络精英,帮助奥巴马将官方网站(BarackObama.com)打造成了一个支持者的活动中心——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能得到名为“我的奥巴马”(“MyObama”)的网络即时通告,详细了解奥巴马的动态。

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

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

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

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

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WEB2.0时代。

Part Ⅱ:“2.0时代的基督徒”

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团队,将WEB2.0技术2.0技术用在了选举上。打开他的网站,我们看到,上面大量使用了web2.0的元素——以蓝、白色调为主,蓝色环绕在新闻内容周围,营造出海洋一般的感觉;

“捐赠”的链接做成红色的小横条,明显而不突兀,文字新闻、视频等详细的分类信息横列在页眉处;

“寻找事件”、“打电话”、“登记投票”、“志愿者”等最关键的助选内容和“奥巴马博客”分别被放在页面第一屏的右上角和左下方;

底部是奥巴马支持者分布地图,和他在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网站的内容链接。

通过分布者地图,支持者们可以很方便地相互联系,也可以在网站里交流信息、建立博客、召开网上集会等。

热心的粉丝,通过My space这类交友网站,积极地为奥巴马拉票——一个名叫乔·安东尼的奥巴马热心“粉丝”,靠着一己之力,竟然为奥巴马敛聚了16万人的支持!

还有电子邮件——只要在网站登记了的人,每天都会收到邮件,随时了解奥巴马和选举一切相关信息。比如,要是正在实况转播奥巴马的辩论,他们会叫你马上去看。

偶尔,奥巴马和他的团队还会制造紧张气氛——当希拉里为竞选捐出500万美元时,奥巴马的竞选班子马上发出消息说,我们也得迅速赶上。不到24小时,人们为奥巴马捐赠了足足800万美元。

与奥巴马不同,希拉里更看重传统媒介——她在豪马频道(Hallmark Channel)举行的社民会议,大概有25万观众收看。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黑眼豆豆组合(Black Eyed Peas)根据奥巴马的演讲词制作了精美的音乐电视,每天的网上浏览量就接近一百万!

“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Part Ⅲ:助威的“奥巴马女郎”

更让奥巴马开心的是,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力挺他而又引起巨大轰动的视频内容,这为其聚集了大量人气。

最初的时候,有好事者将希拉里恶搞成高高在上的老大,然后被一锤子敲碎,最后出现的则是奥巴马竞选网站的网址。

接着,26岁的模特埃廷格(Amber Lee Ettinger),以性感造型为奥巴马拍了一个短片,上载YouTube后,非常火爆,点击次数逾540万次,入选YouTube.com、《People》杂志和《新闻周刊》2007年度十大短片之一。

而埃廷格与奥巴马从未谋面,也未决定把票投给谁。“如果有机会见面的话,我想先见他的太太和家人,我要跟奥巴马太太说,我不是要取代她的位置,拍这些短片只是好玩。”埃廷格说。

当然,因为这些短片的缘故,埃廷格自己也红了起来,多家报纸和电视台都找上门来,约她采访。

今年1月,这位火辣性感的“奥巴马女郎”再度现身,穿上超人的衣服,化身“奥巴马女侠”,为奥巴马打气助威。

奥巴马的支持者

这类含有娱乐、搞笑风格的短片,为奥巴马带来了广泛的人气,于是他的演讲也在网上大行其道。

数据表明,他在费城演讲的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出次数,超过了所有电视频道直播时的观众人数之和。

Youtube网站负责新闻和政治内容的史蒂夫·格罗夫表示,奥巴马费城演讲视频成为Youtube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政治人物视频。

于是,奥巴马和其他竞选者团队里,都多一个职位——摄像师,工作就是将竞选的精彩片段剪辑后放到网上,为选举造势。“要知道,在网上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让他们失去几个点的支持率,这也是他们最头痛的地方。”

Part Ⅳ:“美国梦”的化身

“他(奥巴马)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平民化优势,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博客、书籍等各种媒体,吸引着更多的年青一代,和被政治忽略的数量庞大的非主流人群。”有一家媒体这样评价。

这确实道出了奥巴马广受关注的原因:身世和经历。

和万千网民一样,奥巴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1961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他,父亲老贝拉克·奥巴马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邓纳姆则是一名白人女教师。

婚后不久,老奥巴马抛妻别子,前往哈佛大学读博士,毕业后,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回到了肯尼亚,成为他第三任妻子。

邓纳姆,则在奥巴马6岁那年,嫁给印尼石油公司一名经理,4年后离婚。奥巴马在雅加达度过四年后,回到夏威夷,和外祖父、外祖母挤在一个很小的公寓里生活。

“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奥巴马在自传《源自父亲的梦想》中这样写道,“烟酒、大麻……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驱散困扰我的那些问题,把那些过于锋利的记忆磨到模糊。”

奥巴马说,父母两人多次的婚姻,给他带来了7个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妹夫还是华裔。

如此出身,没有阻挡奥巴马向上攀登的步伐——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先是在一个穷人社区工作,年薪只有1.3万美元。

后来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接着从政,当上州议员。2004年,他成为了国会参议院内唯一的黑人议员。

在整个参议院里面,他是惟一需要自己去报税的人。为了获得竞选国会参议员的经费,他一家甚至把公寓拿出去抵押了。

这些故事说起来,当然让人感到心酸,但却感到着美国人——底层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简直就是真实、生动的“美国梦”故事!

曾采访过他的一名网站主编说:他(奥巴马)在因特网上如此受欢迎并不让我惊奇。他刚刚46岁——对于赢得大多数互联网一代来说足够年轻。他早期深入社会性网络,在网络票选中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可能获益于早期的培养。

一年多来,来自美国各地的几千上万名年轻人——大多是学生――响应奥巴马发出的谋求变革的号召,前来参加奥巴马的竞选活动。一个细节是,报名为奥巴马在艾奥瓦州竞选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人数太多了,奥巴马的团队已无法为他们安排住所!

Part Ⅴ: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

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

这年轻的支持者成就了奥巴马。他们年龄大多不超过20岁,不仅对17岁和18岁的首次投票者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在网络上,他们是有号召力的主角。

为他们看重的是,靠着个人努力成功的奥巴马,身上有着自己的影子,也寄予了互联网的精神——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百度贴吧的一位网友这样写道:“谁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如何实现?奥巴马就是榜样!”

另一位吧友说:“我不了解他的政策,但是我觉得他好帅,而且儒雅,演讲又有激情,可以说是美国政坛文笔最好的……”

或许,没有哪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像今天这样通过网络而活力四射,也没有哪一位“草根”如奥巴马式的候选人,通过网络而获得大量的支持。

当然,奥巴马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支持,还有尖刻的反对——更多时候,他们无法控制他们的信息以何种方式在网上传播,又被大众如何解读。

3月中旬,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台曝光了奥巴马所属的三一联合基督教会牧师赖特富有争议性的一组录像。媒体还发掘出,这位牧师在9·11后的首个布道会上宣称,美国遭受恐怖主义罪有应得。

这给奥巴马添了大麻烦,他不得不发表文章《我的信仰和我的教会》,同时又针对种族问题,做了长达40分钟的演讲。

与此对应,在网络流行赖特录像的阶段,奥巴马的支持率持续走低,而随着他的澄清文章和演讲四散远播后,他的支持率开始提升。

奥巴马标识

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魅力——所有人都平等、真实,在争议中获得民主。

电子营销家(eMarketer)网站的高级分析师本·麦克林认为,“在古希腊,公民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参与国家的决策。而今天候选人要对网络提出的政治问题直接回答,这种方式是回到了民主的源头。”

那么,奥巴马,这个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最终能否从这场彰显网络力量的选举中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奥巴马近况(奥巴马民调领先希拉里10% 第二次以两位数超前)

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心9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奥巴马继续扩大与党内对手希拉里-克林顿的差距。目前奥巴马以51%,领先希拉里的41%。

这是继3月29日的民调中奥巴马以52%比42%超前希拉里之后,第二度以两位数领先。

据“中央社”报道,盖洛普分析指,希拉里这一轮民调的下降,应该是受到她的首席选举策略顾问被曝光支持美国与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议的影响,以及克林顿夫妇上周公布过去8年报税数据时,显示他们夫妇过去8年财产增加了100多万美元有关。

在两党竞争方面,奥巴马扩大领先共和党准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差距,但仍在抽样误差范围之内。目前奥巴马的支持度为46%,麦凯恩为44%。

如果民主党由希拉里出线迎战麦凯恩,两人将以46%打成平手。

奥巴马的信仰

南方周末 2007-07-19 15:43:35

□李雾

民众最需要的不是他人代表,而是自我表达。他们更应该积极参与的,是那些切实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决策过程,在这种参与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一个负责和成熟的公民。奥巴马扎根社区的实践,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杀出一匹黑马--47岁的民主党黑人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三年前,奥巴马竞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时,他在全国政治舞台上还是跑龙套的小角色,如今却成了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的党内初选最大对手。希拉里的丈夫做过8年总统,希拉里自己已经当了7年参议员,在民主党内可谓树大根深。但奥巴马今年上半年的筹款数量居然超过了希拉里,虽然银行里的竞选存款总数还是希拉里略多。奥巴马鹊起的名声,连带地把他的两本书也推上了畅销排行榜:自传《父亲的梦》(1995年初版,今年重印)和阐明政治观点的《无畏的希望》(去年年底出版)。

奥巴马的自传里,与目前的竞选最有关的,是他在芝加哥黑人社区的活动。其中最出人意料的,是本来不信教的奥巴马,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变成了教徒。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宗教和信仰,也就成了《无畏的希望》里的有趣一章。

奥巴马的母亲是白人,父亲才是黑人。他的外公,本来住在堪萨斯州,离伊利诺伊州边境很近。为了逃离小镇的单调生活,外公向西一直走到夏威夷。奥巴马的父亲来自非洲肯尼亚,在美国读书时与他的母亲相识于夏威夷。母亲学的是人类学专业,毕业后去印度尼西亚做野外研究;父亲则回到肯尼亚,实践他的救国理想。奥巴马小时候在印尼读书,十岁回到夏威夷,由外公外婆抚养。他的经历与一般美国黑人很不同,但奥巴马一直有“归根”愿望,觉得自己应该移回黑人社区,真正成为黑人的一员。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奥巴马在华尔街的咨询公司干了两年,还是决定放弃高薪和诱人前程,转去社区为人民服务。1985年,芝加哥一家民权组织雇用奥巴马为社区“组织者”(community organizer)。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痛定思痛,各国政治学教授和社会主义理论家开始考虑一个棘手问题:民众,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国家管理?社会调查多次表明,下层民众中存有较多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偏见。历史教训也一再证明,下层民众缺乏理性思维能力,他们的政治行为常被感情所左右。特别是在尚未建立坚实民主传统的国家,民众容易为那些煽动民族沙文主义的野心家所欺骗,结果像德国人那样选出希特勒式的新独裁者,给自己和其他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但是,限制民众的选举权,也是一种专制。开放选举,可能导致混乱和新的专制;取缔选举,本身就是专制,那么民主的出路何在?

对这问题的主流思考,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民众最需要的不是他人代表,而是自我表达。简单地讲,最重要的还不是“到群众中去”,比如某人请群众选举自己,选上后,他将在议会提出最低工资法案,让穷人多挣一点钱。最重要的是“从群众中来”,让群众自己表达自己的需要。这需要未必是提高最低工资。A镇人或许最想要一所好学校,给子女一个好前程;换了B镇,最要紧的可能是戒除赌博恶习,否则,即使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不会提高。A镇和B镇的问题都是当地性的,并不能依靠全国性的政策调整来解决--缺乏政治经验的下层民众,其实不必过多参与全国性政治。他们更应该积极参与的是那些切实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决策过程,在这种参与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一个负责和成熟的公民。民主制度需要建立在社区民主的基础上。

这些思考,后来和社会学的城市社区研究结合起来,发展为如今在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批评领域都很热门的各类社区理论(communitarian theory,这里的“社区”定义已不限于行政上的)。奥巴马在芝加哥的实践,其实是这类理论的某种应用。

奥巴马在社区工作了三年,他的努力有所成就。各街道都有了群众组织;搞了几次社区清理垃圾活动;迫使芝加哥房管局修缮贫民住房(这些房子是市政府分配给穷人住的,因此美国也有管理这些公房的房管局);迫使城建部门改善社区道路、照明;组织社区青年与雇主见面;在中学开展针对男生的“大兄弟”活动(由一名男性成人带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等等。奥巴马在当地成了小名人,经常受邀参加讨论会,就各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奥巴马改变社区,社区也改变了奥巴马。首先是奥巴马找到了自己的社区,他成了芝加哥黑人的一员。当奥巴马暂时离开芝加哥去哈佛念法律时,同学们起初都以为他就是美国中西部的黑人,看不出他是混血儿,也看不出他那些海外经历的痕迹。奥巴马被芝加哥黑人社区融化了。

奥巴马的另一大转变,是他找到了信仰。

奥巴马的社区建设,需要一个组织基础,因此他主要是和教堂牧师合作。教会其实就是黑人区的“白道”(黑道当然是帮派)。教堂也提供了开会和活动的场地。但这些教堂普遍处于衰落状态。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打破了种族壁垒,白人房主再因为肤色而不卖房给黑人就犯法了。于是家境较好的黑人都搬到郊区中产阶级社区去了。随着中产阶级的迁出,黑人区日显贫困。

比贫困更严重的是精神失落。从困难环境中奋斗而出,需要一套价值系统:家庭稳定,尊重知识,自律,苦干,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等等。教会就能提供这样的价值。那些实践教会价值的黑人男性,成了有能力在郊区买房的医生、教师、会计、公务员。因为搬走的都是教会骨干,那些凝聚教友的金科玉律,I am my brother’s keeper (我是同胞弟兄的守护人),Feed Lord’slamb(帮助抚养主的羔羊),在黑人社区渐渐地失去了昔日的感召力。

在三年的社区活动中,人们经常问奥巴马一个问题:你这样有能力的黑人,到处都希罕,大学、大公司巴不得抢了你挂在墙上,当作标榜种族平等的战利品,为什么你要留在这里,在琐碎细事上消磨才华?社区居民们怀疑奥巴马能否坚持下来。

和奥巴马一起工作的社区居民,也都是教徒,大多是退休工人和有点年纪的家庭妇女。奥巴马问他们:退休了为什么不在家过安心日子,却要出来自找麻烦?他们回答说:我们是出于信仰。他们一则有时间;二则有经历,他们仍然记得,当年马丁·路德·金把黑人代入《圣经》中犹太人争自由求解放的故事,用《圣经》的语言掀起了黑人争自由求解放的风暴。他们曾经跟着黑人牧师高呼众生平等的口号,Wetooare made in God’simage(我们黑人也是上帝按他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他们仍然想证明,黑人也有能力管好自己。

奥巴马的母亲,作为人类学家,将宗教当文化现象来研究,家里摆着《圣经》、《可兰经》,甚至还有佛经。奥巴马在印尼读过天主教学校,也读过伊斯兰教学校。到芝加哥时,他并不是教徒。但在改善社区并融入社区的过程中,奥巴马终于意识到,要坚持下去,要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他需要信仰的指导。

新教有各种教派,奥巴马后来选择的一个教堂,成员以专业人士为主。打动奥巴马的是他们的一条誓言:鼓励成功,但成功后坚决摒弃“中产阶级态度”--主要指有了点钱就搬离黑人社区,似乎自己比留下的人高明似的。

教会也让奥巴马学到了一种在美国很能打动人心的说话方式。知识分子说到种族平等,可能会引用《独立宣言》里的名言。即使这些美国人都知道的名言,比起黑人牧师简单而直指教徒良心的We too are madein God’s image,对文化程度较低的黑人,也是后一种说法更有感染力。

1991年,奥巴马从哈佛毕业,他又回到芝加哥,并且结婚生女(两个女儿),真的在黑人社区扎根长住了。2004年他竞选成功,进入参议院,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三位黑人参议员。在奥巴马和其他人士的推动下,从1999年开始,芝加哥市政府推出了一个为期15年的改建计划,拆除南部黑人区的旧房子,重建高标准公寓,吸引中产阶级回归,形成各级收入家庭都有的新社区。

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奥巴马是主要发言人之一。他的党内名声就是这一炮打响的,光芒简直盖过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John Kerry)。发言三分之一是官话,伟大的克里参议员将领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之类。但奥巴马主要是阐述民主党的内政目标。他引用了《独立宣言》的开篇,“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奥巴马甚至引用了刻在美国国玺上的拉丁国训,E pluribus unum(合众为一)。但是,参加会议的美国朋友说,真正打动全场的还是宗教语言。当奥巴马宣布,“正是这一基本信念--我是同胞弟兄的守护人,我是同胞姐妹的守护人--使得美国成为美国”时,代表们的眼睛湿润了。他们跟着喃喃地说:I am my brother’s keeper--《圣经·创世记》中,该隐因没有照看好弟弟亚伯而受到神的处罚,因此,成功的专业人士要留在穷人弟兄中间,你有守护之责,这是你的信仰。

当然,奥巴马受的是现代教育,他在《无畏的希望》里的“信仰”那一章,特地讲了,他并不是真的以为世界在6天内造成,或反对达尔文进化论,但是信仰赋予他一种价值观,特别是告诉他,人应该如何对待他人。严格地讲,这不是新说法。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和实用主义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作家亨利·詹姆斯的哥哥)早已作过的一种区分:“世界在6天内造成”等是神学争论(theological argument),对一般人没有多少实用意义,不妨留给神学家和基本教义派;普通人在心理上和伦理上更应该关心的是宗教争论(religious argument)--这里的“宗教”有暗指良心之意,在西方思想里,“良心”是一个与“灵魂”联在一起的来自宗教的概念。关键词之间的微妙联系,使得奥巴马很容易地从宗教滑入伦理道德。

美国政治观察家有一条经验之谈:只有南方来的民主党人才选得上总统。上三届民主党总统,林登·约翰逊、吉米·卡特、比尔·克林顿,都是南方人。南方相对比较保守,只有具备宗教童子功的南方民主党人,才能用宗教语言阐述政策,从而赢得全国选民的支持。毕竟,95%的美国人相信上帝存在。其他地方的民主党政治人物太自由化,没有这套本事,选战赢来将会非常困难。现在人们公认,这次大选的民主党候选人中,奥巴马宗教语言最流利,甚至比南方出生的约翰·爱德华兹还强。他在2004年民主党提名大会上的发言,已是用宗教语言阐述政策的范例。全国性的民意调查也表明,面对最强的共和党对手,希拉里会输,奥巴马却会赢,奥巴马有能力跨党赢人。但在民主党内,目前还是希拉里领先。希拉里,还是奥巴马?这将成为民主党的两难选择,也是一个值得继续观察的有趣现象。

2008年6月3日,奥巴马所获得的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支持他的代表数已经超过2118名。这意味着他将稳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洲裔主要党派总统候选人。

不管怎样,美国人地总统,永远代表美国人的利益。

奥巴马简历

全名:巴拉克·胡赛因·奥巴马(Barack Hussein Obama Jr.)

党派:民主党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出生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堪萨斯州白人,两人在就读夏威夷大学期间相识。由于父亲此后前往哈佛大学求学,奥巴马从小由母亲抚养。奥巴马两岁多时,父母婚姻破裂。6岁时,奥巴马随母亲和继父前往印度尼西亚生活。

4年后,奥巴马回到夏威夷。中学毕业后,他进入加利福尼亚州西方学院学习,后转入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1983年毕业。1985年,奥巴马来到芝加哥,从事社区工作。1988年,他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深造,还成为院刊《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非洲裔负责人。1991年在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他返回芝加哥,成为一名律师,并在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宪法。

1997年,奥巴马进入政坛,当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并连任8年。2000年,他竞选联邦众议员,但没有成功。尽管如此,他已在全国政坛崭露头角,并应邀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主题演讲。同年11月,他在国会选举中当选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

在担任联邦参议员期间,他参与起草了有关控制常规武器的议案,推动加强公众监督联邦基金使用,并支持有关院外游说、选举欺诈、气候变化和核恐怖主义等问题的一系列议案。他还先后出访了东欧、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

2007年2月,奥巴马正式宣布竞选总统。他在竞选中以“变革”为主题,强调结束伊拉克战争、实现能源自给、停止减税政策和普及医疗保险等,并承诺实现党派团结、在国际上重建同盟关系、恢复美国领导地位。

2008年初民主党总统预选启动后,奥巴马一度落后于竞争对手、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希拉里,但在2月5日“超级星期二”后逐渐赶超,并保持领先地位,直至6月3日预选结束。8月27日,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获得总统候选人提名。

奥巴马1992年与米歇尔·罗宾森结婚,育有两个女儿。

奥巴马的成功与电子商务有何关系?

当然有关系,而且是奥巴马取胜的重要因素。

200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亚伯拉罕·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奥巴马竞选网站首页

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朱利安尼都争先恐奥巴马竞选网站主页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奥巴马,47岁,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上,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互联网的WEB2.0时代。“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奥巴马是一个怎样的人

巴拉克·奥巴马,全名: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

北京时间2008年11月5日,根据美国总统大选计票结果,奥巴马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全国大选阶段的黑人候选人、并且成功当选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编辑本段个人简介

奥巴马1961年8月4日生于美国夏威夷,父亲是来自肯尼亚的黑人,母亲是堪萨斯州的白人。198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1985年到芝加哥参加社会工作。1991年毕业于哈佛法学院,是第一个担任哈佛法学评论主编的非洲裔美国人,并在此期间获得了全国范围的认可。1996年,奥巴马从芝加哥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并在之后的3年中连任;2000年,在竞选美国众议院议员席位失败后,奥巴马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诺伊州的参议工作中。

奥巴马演讲

2004年7月,美国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题为“无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慷慨激昂的演讲。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该演讲后,奥巴马成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同年11月,奥巴马顺利的以高达70%的选票当选联邦参议员。

2007年2月10日,奥巴马在伊利诺伊州斯普林菲尔德市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并提出了重点在“完结伊拉克战争以及实施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竞选纲领。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党初选大会上,奥巴马赢得了38%的支持率,领先于知名度高于自己的约翰·爱德华兹以及希拉里·克林顿,在民主党诸位候选人中领跑。2008年6月3日,奥巴马票数领先于希拉里·克林顿,被定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奥巴马被正式提名,从而成为了美国历史上首个非洲裔总统大选候选人。

2008年11月5日,奥巴马击败共和党候选人约翰·麦凯恩,正式当选为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

编辑本段家庭背景

奥巴马的父亲老奥巴马是肯尼亚人,母亲安·邓纳姆是美国一名白人女教师。两人婚姻没有维持多久,只生下奥巴马一个孩子。后来奥巴马随母亲与继父在印度尼西亚生活4年。

儿时的奥巴马与母亲Ann邓纳姆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威奇托,后来随父母移居夏威夷。在夏威夷,邓纳姆与肯尼亚留学生巴拉克·奥巴马(老奥巴马)相遇并结婚,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巴里,即如今的参议员奥巴马。这一段婚姻没有维持多久,随着老奥巴马离家前往哈佛大学深造告终。邓纳姆后来与印尼留学生罗罗·素托罗结婚,并于1967年来到印尼,也把6岁的巴里带到印尼。

奥巴马10岁时回到夏威夷,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邓纳姆带着她与素托罗生的女儿玛亚又回到印尼。邓纳姆热衷于印尼民间妇女工艺品的制作,比如织布、编筐,成为个中能手。玛亚现在是夏威夷大学一名教授。苏尔亚库素玛回忆说:“我们都是母亲,我们一起谈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与孩子分离有多么难过,但她(邓纳姆)更关心对巴里(奥巴马)的教育。”

奥巴马青年时到印尼看望母亲,苏尔亚库素玛初次见到这名未来参议员。她说:“邓纳姆为他骄傲。我记得,当奥巴马成为《哈佛法律评论》月刊历史上首位黑人主编时,邓纳姆充满骄傲。”

奥巴马的父母离婚后,在听说父亲1982年在肯尼亚死于车祸前,奥巴马只见过父亲一次。尽管与父亲相处时间不长,但遗传自父亲的肤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为一面旗帜。他的回忆录1995年首次出版,名为《父亲的梦想》。从政后,奥巴马借用了父亲的名字(巴拉克),在每天别人对他的称呼中,感受父亲留下的烙印。

老奥巴马出生在肯尼亚西部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当过放牛娃,后来因为一个很偶然的机会去美国读书,与邓纳姆相遇,生下奥巴马。奥巴马的祖母和许多亲戚如今仍住在那个小村庄,老奥巴马1982年因车祸去世后也埋在村内。1992年时,奥巴马初访家乡,把未婚妻领进门。老奥巴马的生平比较复杂。他在肯尼亚时就娶了第一个妻子柯齐亚,并育有两个孩子,儿子罗伊和女儿奥玛。

按照奥巴马的说法,父亲从没真正离开柯齐亚。但邓纳姆说,老奥巴马确实与柯齐亚分开,但“由于结婚时是一个乡村婚礼,所以也没有文件证明离婚”。老奥巴马和邓纳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许也没有适当的文件证明。奥巴马在回忆录中说:“这段婚姻如何开始和何时开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细节我永远没勇气弄清。”老奥巴马离开邓纳姆和两岁的儿子去哈佛读书后,后来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露丝回到了非洲。露丝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尼亚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死于车祸。但是,老奥巴马还经常探望柯齐亚。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却心怀着自己的“美国梦”,一步步走向成功…

编辑本段成长之路

奥巴马身世复杂、经历坎坷,但长大后,在芝加哥市组织慈善事业,逐渐积累名声。在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期间,成为《哈佛法律评论》首位黑人主编——这个位置通常被视为法律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当法官秘书、进而步步高升的敲门砖,但奥巴马毕业后,却选择了芝加哥一家专门受理民权诉讼的小型律师事务所。

奥巴马之后选择从政,连任3届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2004年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脱颖而出,将知名度扩大到全美。当年,他赢得国会参议员选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5位黑人联邦参议员。苏尔亚库素玛说:“你知道,拥有一个白人母亲、一个黑人父亲,还到过印尼,这使他和他的母亲一样,容易对各种人产生认同感。”一些美国社团把奥巴马当作一种证明,融合可以超越种族。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公众政策研究人员威廉·高尔斯顿说:“我认为,美国选民已经准备支持具体表现美国梦的领袖。”

弗吉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拉里·萨瓦托认为,奥巴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选民,无论存在何种争议。萨瓦托说:“美国人喜欢成功的故事。”苏尔亚库素玛说,她可以想象到奥巴马母亲的“热烈表现”,“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竞选美国总统,她会有多么骄傲”。

编辑本段参选历程

一百多年前的美国总统大选,亚伯拉罕·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富兰克林·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奥巴马竞选网站首页

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奥巴马,47岁的黑人偶像,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在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上,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互联网的WEB2.0时代。“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编辑本段“奥巴马现象”

所谓“奥巴马现象”,就是2008年总统大选初选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掀起的政治旋风。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参选总统的黑人,奥巴马将“希望”和“变化”作为自己的竞选口号,一次次突破人们的预期,不断刷新美国政治史新纪录,形成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一个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对传统的选举格局构成了真正的挑战。奥巴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奥巴马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如今“奥巴马”这个名字在美国已成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并且“奥巴马”这个名字已经改变了英语,美国社会出现了一批以“奥巴马”为词头的新名词,如“奥巴马女孩”、“奥巴马风暴”、“奥巴马摇滚”、“奥巴马十月”等等。《华尔街日报》甚至惊呼:面对“奥巴马大潮”,希拉里还没有被淹死本身就足以说明她是一位多么出色的政治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鲁克斯在《当魔术消失的时候》文章中,认为“奥巴马狂热”已经变成“奥巴马失落变态症候”。现在,“O.C.S.”已经变成一个英文新字,出现在美国政治议论之中。就是在这种“奥巴马狂热”现象下,众多选民被迷得神魂颠倒,助他写下一系列连胜的战绩。

“奥巴马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奥巴马代表着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选民求变的心理。这种变分为几种:面对美国内外交困,选民需要变革,需要一个能带领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选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个给美国带来新方向的领导人;美国面临一个“战后婴儿潮”到“后婴儿潮”的世代交替的变化,选民需要一个清新的、超越党派利益弥合分裂的“后婴儿潮”领导人。总之,奥巴马成为变革的代言人。选民需要一个领导美国走出困境的领导人。共和党执政七年来,经济不振,财政巨额亏空,美元贬值,物价飞涨,还有次贷危机,使人民生活日趋艰难,没有医疗保险的人数已经高达5000万。二战婴儿潮的一代人,即将达到退休年龄,将来有可能面临政府无力支付社会保险基金的困境。

对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战越陷越深,盟国离心离德,外交乏善可陈,国际影响日益削弱。尽管国力依然强大,科技领先,但内外决策失误已经给美国利益带来了很大损失,影响到了选民的利益。此时不改,更待何时。在这种情况下,人心思变,对于白白耗费财政资源,过度干预国外事务,以及国会陷于两党争议,为了支付战争费用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做法,招致强烈不满。尽管奥巴马没有开出如何变革与施政的清单(施政纲领要在党代会上产生),但“变革”的主题思想却是说到了选民的心坎上,成为他产生巨大影响力与号召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选民需要一位给与美国新希望和信心的领导人。

美国精神的深处存在着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这些理想和信念能让美国人不论是在繁荣时还是在逆境时,都能始终保持一种集体良心而不失望,并能让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不同党派的美国人共同努力。近年来,特别是“911”以后,美国的这些共同的理想、价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断萎缩,美国开始日益走上分化。奥巴马承诺,如果他成为美国总统,他将使整个美国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团结起来,使美国的历史翻过近年来政治四分五裂、愿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页。同时,依循美国政治的惯例,奥巴马还要让大家知道这种新美国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国梦。于是在竞选中他不断重复“改变”、“希望”和“相信”这几个关键词,使他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了肯尼迪的接班人、新美国的象征。

正如希拉里的一位顾问所说,希拉里能打败任何对手,但奥巴马不是一位参选人――他代表了一种运动。他不是在推销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销一种愿景;他展示的是对一种信念的忠诚,对人们实现信念的力量的忠诚。而这种信念就是变革,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并不关心其政策细节的原因:梦想本身就已经足够。

美国企业研究所学者迈克尔·巴龙认为,美国的选民结构每隔16年会有重大改变,而经过世代交替的选民比较愿意冒险选择新人。所以16年之痒起到了重要作用。《新闻周刊》的专栏记者艾特指出,其实选民求变的情况在1992年克林顿击败老布什当选总统就已有先例。克林顿46岁时当选总统,是第一位“战后婴儿潮”时代入主白宫。今年46岁的奥巴马是“后婴儿潮”的时代人。

其实这可以从历史来寻找根源,比如从二战结束一直到老布什,美国总统基本上都是二战老兵,从将军到上校,然后到中尉,开始是艾森豪威尔将军,肯尼迪是校级军官,老布什是尉级军官,到了克林顿时代,二战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来就是“战后婴儿潮”这一批,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克林顿和小布什。到目前为止,他们正好执政16年,从美国世代交替的角度来说,这批人也开始淡出政治舞台,“后婴儿潮”的人要起来了。奥巴马今年46岁,正好代表了“后婴儿潮”这批人,所以,这也是奥巴马给很多人以希望的一个原因。

“奥巴马现象”产生的一个更大的背景是,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民权运动方面的确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其主要内容就是美国黑人反对种族隔离和歧视,争取民主权利的运动。经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美国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障碍,现在美国政坛上活跃着很多黑人领导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什政府中也有鲍威尔、赖斯。显然,通过60年代的民权运动以后,相当的一部分黑人精英进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而且帮助美国在解决种族问题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这是“奥巴马现象”产生的最大背景。没有这一背景,“奥巴马现象”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奥巴马现象”产生与媒体追求轰动效应也不无关系。媒体首要任务就是收视率,这是媒体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轰动效应也就成为媒体的应有之意,这自然形成了选民从中和跟风的心理。

媒体的追求轰动效应。奥巴马的接连取胜,不仅增加了奥巴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对选民、特别是那批本来就在希拉里和奥巴马之间晃荡的中间选民也产生很大的影响,产生从众心理也是一种必然。至于希拉里所抱怨的“美国媒体对她不够友善”问题,并且,媒体喜欢炒作,一般不会一边倒地倾向奥巴马或者希拉里,但是奥巴马最近连胜,媒体对他的赞誉之词会更多一点。因为媒体靠收视率为生的。

另外,奥巴马受到更多媒体青睐,还在于奥巴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闻点可以发掘。还有,奥巴马毕竟是年轻人,如前一段落所述,奥巴马对网络等新兴媒体也更重视,也更容易和这些人合作和交流。媒体对于他“开辟了一个新时代”等大张旗鼓的报道,对他人气的聚集和筹资都很有利。

编辑本段政治观点

一、经济

奥巴马:反对布什政府对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上富裕阶层的减税政策。

麦凯恩:支持延续布什政府的减少收入税政策,并打算将企业税的税率从35%减至25%。

二、贸易

奥巴马:敦促就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重新谈判,以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支持与秘鲁之间达成自由贸易协定。

麦凯恩:支持与哥伦比亚、韩国和巴拿马之间的自由贸易协定,并与27个欧盟成员国展开有关新自由贸易协定的谈判;反对改变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支持开放新贸易市场。

三、伊拉克战争

奥巴马:一直反对伊拉克战争,并在竞选中承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上任后16个月内从伊撤出美军作战部队。

麦凯恩:在参议院投票支持对伊开战,反对在战争拨款议案中附加撤军时间表。他最近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会在2013年实现在伊拉克设定的目标,并撤离驻伊美军作战部队。

四、健康保险

奥巴马:支持延续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支持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儿童全民健康保险计划;设立国家健康保险项目。

麦凯恩:反对联邦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险计划,支持将目前以雇主支付为主的健康保险制度转变为自由市场体系,并给低收入阶层提供一定的税务减免。

五、外交

奥巴马:强调谈判比军事行动更重要,表示会与伊朗、叙利亚、朝鲜和委内瑞拉等国领导人谈判。

麦凯恩:呼吁美国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发挥更积极有力的作用,承诺会推动重建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关系。

六、气候变化

奥巴马:承诺在202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至1990年时的水平。

麦凯恩:支持在2050年前将美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30%;呼吁通过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使用可替代能源实现这一目标。

编辑本段成功当选

奥巴马与拜恩在获胜后

2008年11月4日,美国各大电视网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伊利诺伊州国会参议员巴拉克·奥巴马在4日举行的总统选举中击败共和党对手、亚利桑那州国会参议员麦凯恩,当选第56届美国总统已成定局。据初步统计结果,奥巴马已获得297张选举人票,超过当选总统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麦凯恩仅获得145张选举人票。

成功当选美国第四十四任总统后的奥巴马在芝加哥发表讲话,表示“这是属于大家的胜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国即将开始改变(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同时,他还感谢了自己的家庭和团队,并且向对手麦凯恩表示敬意。麦凯恩也在随后致电奥巴马表示祝贺,奥巴马也表示非常期待麦凯恩能够加入未来的美国政府一起共事。

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同名书籍《巴拉克·奥巴马》同名书籍《巴拉克·奥巴马》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页码:208 页码

出版日:2008年

ISBN:7302181209/9787302181200

内容简介

2004年7月,巴拉克·奥巴马在民主党全国会议上一鸣惊人,而后闪耀政坛。时隔三年,这位来自伊利诺伊州的年轻国会参议员更以排山倒海之势加入到美国总统宝座的有力争夺当中,一段传奇正在上演。正如他自己说的那样:政治家也有自己的美国梦。

巴拉克·奥巴马出生在美国堪萨斯州的肯尼亚人家庭,2岁那年的父母离异使其辗转夏威夷和印度尼西亚。长大后,他曾经参加社区组织工作,服务选民,帮助社会下层民众,逐步进入政界。凭借在2008年总统预选中的优异表现,奥巴马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所谓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作者简介

希瑟·莱尔·瓦格纳(Heather Lehr Wagner)在社会政治领域出版过30余部著作,主要关注成功人士的生活经历。她在杜克大学获政治学学士,并在威廉与玛丽学院获政府学硕士学位,现与家人生活在美国宾夕法尼亚。

奥巴马详介

奥巴马

开放分类: 民主党、总统初选

[简体] 奥巴马

[繁体] 欧巴马

[英文] Sen. Barack Obama

奥巴马个人资料

[编辑本段]

全名:巴拉克•胡赛因•奥巴马(小)(Barack Hussein Obama Jr.)(香港、台湾地区译为欧巴马)IMG src="" align=top border=0

党派:民主党

公职: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2004年首次当选)

伊利诺伊州州参议员(1997-2004)

职业背景:1993-2004,Miner Barnhill Galland律师事务所律师(伊利诺伊州芝加哥)

生日:1961年8月4日

出生地:夏威夷檀香山

居住地: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

教育背景:1983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学士学位

1991年获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婚姻状况:1992年结婚,育有二女

宗教信仰:联合基督教会

竞选主页:

(截止2007年第三季度)募集竞选经费:8026万美元;已开销:4417万美元

著作:《希望无畏:开垦美国梦的思考》(The Audacity of Hope: Thoughts on Reclaiming the American Dream)[2006];

《父亲留下来的梦想:种族与传统的故事》(Dreams from my Father: A Story of Race and Inheritance)[1995]

奥巴马生平简介

[编辑本段]

奥巴马出生在美国夏威夷,父亲是一位来自肯尼亚的留学生,母亲是美国堪萨斯州的白人。奥巴马先后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于1996年首次当选为伊利诺伊州参议员,2004年在伊利诺伊州首次当选为国会参议员,成为美国国会历史上的第5位、本届国会中唯一一位黑人参议员。

在2004年7月,民主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奥巴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调演讲”。所谓“基调演讲”,就是民主党人阐述本党的纲领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党极有前途的政治新星来发表,1988年做“基调演讲”的人就是时任阿肯色州州长的克林顿。奥巴马不负众望,他亲自撰写演讲稿,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在演说中他提出消除党派分歧和种族分歧、实现“一个美国”的梦想。

45岁的奥巴马演说极具魅力,灿烂的笑容更虏获许多民众的心。与过去有意竞选总统的黑人前辈相比,奥巴马是首位在初选前民调获得全国性支持的明日之星,成为2008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热门人选之一的希拉里的劲敌。

奥巴马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已在政坛造成一股旋风,甚至有人把“奥巴马现象”拿来与前总统肯尼迪1960年挟带强大人气进军白宫来相提并论。

不过也有许多黑人表示对于奥巴马并没有认同感,评论家也认为竞选总统他还稍嫌太嫩,奥巴马需要努力的空间仍然不小。

参加下届总统竞选

[编辑本段]

美国民主党黑人参议员准备参加下届总统竞选

美国民主党黑人国会参议员贝拉克·奥巴马于2007年1月16日宣布,他有意参加2008年的总统竞选。他已于当天向美国联邦选举机构提交了有关文件,并成立一个委员会,以评估他参加总统竞选的可行性。

奥巴马16日在其网站上发表声明说,数月来他一直在考虑是否参加2008年的总统选举,但参加与否不会取决于媒体宣传和个人抱负。过去6年中,联邦政府所作的决定以及所忽视的问题使美国处于一种非常不安全的境地,美国陷入了一场本不应该发动的“不幸的、代价高昂的”战争,而身在华盛顿的领导人却不能以一种实际的方式进行合作。

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是非洲裔美国人,伊利诺伊州联邦参议员,在黑人选民中占有强大优势。目前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民主党总统初选中,候选人奥巴马以显著优势战胜希拉里赢得南卡初选。截至目前的点票结果,奥巴马的得票率为55%,远远高于希拉里和爱德华兹。该场胜利在情理之中,由于黑人选民几乎占据了南卡州民主党初选合格选民的半数,在那里,有关种族的话题是最近经常讨论的议题。此外,奥巴马日前宣称他从一开始就反对伊拉克战争,不像希拉里投票赞成出兵伊拉克。

200多年前,美国大选,林肯只能坐着马车来巡回演讲;七八十年前,为了获得胜利,罗斯福已可以拿着广播喇叭进行宣传;到了肯尼迪时代,在电视上面对万千观众发表演说成为了常态。

如今,2008年美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Barack obama)、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

Du主播曾向奥巴马竞选团队申请采访,接到的却是邀请捐款的邮件:“你的支持比以往更重要,请捐款25美元,网址是……”

硅谷的一位资深专家评论:“能够利用网络全部潜力的竞选者,将在总统大选中脱颖而出。”《纽约日报》也认可这一点:“2008年,决定总统大选结果的关键因素不是谁更懂政治,而是谁更懂网络。”

互联网,这种最开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参与到选举的政治事务中。

奥巴马,47岁的黑人偶像,凭借着平民出身、经历复杂的优势,打出“革新”、“梦想”的旗号,在一脸阳光的帅气中,成为了最会利用互联网工具的人。

在WEB2.0的强力推动下,奥巴马会成为“2.0总统”吗?

Part I:聚沙成塔的网络“吸金”高手

希拉里与奥巴马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奥巴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万美元捐款中,有2800万美元是通过互联网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单笔金额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传统的通过竞选集会,以及举行募款餐会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奥巴马得到的这些小额捐款,多半是自发的网上转账。

这应该被看作一个信号。

美国国会规定,每个人向总统候选人捐助选资金,不得超过2300美元。因此,美国总统候选人必须争取尽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筹款额上压倒其他对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选时期,他小试牛刀,被人称为“菜鸟”的他“一鸣惊人”:通过互联网,获得了10万人的捐款,人数是希拉里的两倍!捐款数额也超过了希拉里。从那时开始,奥巴马就拥有一个“网络提款机”。

《时代周刊》评论:“奥巴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来自数千位不计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帐面上无法看到的数据,将在未来的选票数量上体现,人们期待着这样的惊喜。”

资料显示,为奥巴马筹款的马克·戈伦博格,是硅谷的一位风险投资专家,2004年大选时曾帮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在加利福尼亚州筹款。

马克·戈伦博格,加上加利福尼亚州前审计长、eBay创始人之一史蒂夫·卫斯礼,还有其他一批网络精英,帮助奥巴马将官方网站(BarackObama.com)打造成了一个支持者的活动中心——只要在网站上注册,就能得到名为“我的奥巴马”(“MyObama”)的网络即时通告,详细了解奥巴马的动态。

奥巴马的个人竞选网站

粉丝们在网站上输入自己的邮政编码,就能得到所在地区为奥巴马进行助选活动所具有的信息列表,并据此加入支持奥巴马的团体。

戈伦博格说:“这些集会吸引了社区人群的极大兴趣。人们一回家就上网捐款。而这些人以前从没卷入过竞选活动。”

相形之下,奥巴马的党内对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设置了类似的“邮编定位”功能,以聚拢和发展支持者,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

原因是,奥巴马进入了WEB2.0时代。

Part Ⅱ:“2.0时代的基督徒”

奥巴马和他的竞选团队,将WEB2.0技术2.0技术用在了选举上。打开他的网站,我们看到,上面大量使用了web2.0的元素——以蓝、白色调为主,蓝色环绕在新闻内容周围,营造出海洋一般的感觉;

“捐赠”的链接做成红色的小横条,明显而不突兀,文字新闻、视频等详细的分类信息横列在页眉处;

“寻找事件”、“打电话”、“登记投票”、“志愿者”等最关键的助选内容和“奥巴马博客”分别被放在页面第一屏的右上角和左下方;

底部是奥巴马支持者分布地图,和他在Facebook、Myspace、YouTube等网站的内容链接。

通过分布者地图,支持者们可以很方便地相互联系,也可以在网站里交流信息、建立博客、召开网上集会等。

热心的粉丝,通过My space这类交友网站,积极地为奥巴马拉票——一个名叫乔·安东尼的奥巴马热心“粉丝”,靠着一己之力,竟然为奥巴马敛聚了16万人的支持!

还有电子邮件——只要在网站登记了的人,每天都会收到邮件,随时了解奥巴马和选举一切相关信息。比如,要是正在实况转播奥巴马的辩论,他们会叫你马上去看。

偶尔,奥巴马和他的团队还会制造紧张气氛——当希拉里为竞选捐出500万美元时,奥巴马的竞选班子马上发出消息说,我们也得迅速赶上。不到24小时,人们为奥巴马捐赠了足足800万美元。

与奥巴马不同,希拉里更看重传统媒介——她在豪马频道(Hallmark Channel)举行的社民会议,大概有25万观众收看。但效果远逊于奥巴马——黑眼豆豆组合(Black Eyed Peas)根据奥巴马的演讲词制作了精美的音乐电视,每天的网上浏览量就接近一百万!

“这是互联网时代,奥巴马知道经常上网和有时间在网上发表言论的人都不是有钱人,因为有钱人大都没那么多时间,也不会自降身份与穷人一起争论”,一位奥巴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数作为评判,奥巴马无疑将获胜。”

Part Ⅲ:助威的“奥巴马女郎”

更让奥巴马开心的是,网络上出现了许多力挺他而又引起巨大轰动的视频内容,这为其聚集了大量人气。

最初的时候,有好事者将希拉里恶搞成高高在上的老大,然后被一锤子敲碎,最后出现的则是奥巴马竞选网站的网址。

接着,26岁的模特埃廷格(Amber Lee Ettinger),以性感造型为奥巴马拍了一个短片,上载YouTube后,非常火爆,点击次数逾540万次,入选YouTube.com、《People》杂志和《新闻周刊》2007年度十大短片之一。

而埃廷格与奥巴马从未谋面,也未决定把票投给谁。“如果有机会见面的话,我想先见他的太太和家人,我要跟奥巴马太太说,我不是要取代她的位置,拍这些短片只是好玩。”埃廷格说。

当然,因为这些短片的缘故,埃廷格自己也红了起来,多家报纸和电视台都找上门来,约她采访。

今年1月,这位火辣性感的“奥巴马女郎”再度现身,穿上超人的衣服,化身“奥巴马女侠”,为奥巴马打气助威。

奥巴马的支持者

这类含有娱乐、搞笑风格的短片,为奥巴马带来了广泛的人气,于是他的演讲也在网上大行其道。

数据表明,他在费城演讲的视频在Youtube上的播出次数,超过了所有电视频道直播时的观众人数之和。

Youtube网站负责新闻和政治内容的史蒂夫·格罗夫表示,奥巴马费城演讲视频成为Youtube有史以来收视率最高的政治人物视频。

于是,奥巴马和其他竞选者团队里,都多一个职位——摄像师,工作就是将竞选的精彩片段剪辑后放到网上,为选举造势。“要知道,在网上一个小小的失误就可能让他们失去几个点的支持率,这也是他们最头痛的地方。”

Part Ⅳ:“美国梦”的化身

“他(奥巴马)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懂得如何发挥自己的平民化优势,通过手机短信、互联网、博客、书籍等各种媒体,吸引着更多的年青一代,和被政治忽略的数量庞大的非主流人群。”有一家媒体这样评价。

这确实道出了奥巴马广受关注的原因:身世和经历。

和万千网民一样,奥巴马是普通人家的孩子——1961年出生于夏威夷的他,父亲老贝拉克·奥巴马是肯尼亚一名黑人经济学家,母亲邓纳姆则是一名白人女教师。

婚后不久,老奥巴马抛妻别子,前往哈佛大学读博士,毕业后,带着另一名美国女人回到了肯尼亚,成为他第三任妻子。

邓纳姆,则在奥巴马6岁那年,嫁给印尼石油公司一名经理,4年后离婚。奥巴马在雅加达度过四年后,回到夏威夷,和外祖父、外祖母挤在一个很小的公寓里生活。

“当时,我与任何一个绝望的黑人青年一样,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何在。”奥巴马在自传《源自父亲的梦想》中这样写道,“烟酒、大麻……我希望这些东西能够驱散困扰我的那些问题,把那些过于锋利的记忆磨到模糊。”

奥巴马说,父母两人多次的婚姻,给他带来了7个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妹夫还是华裔。

如此出身,没有阻挡奥巴马向上攀登的步伐——他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先是在一个穷人社区工作,年薪只有1.3万美元。

后来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后成为一名律师,接着从政,当上州议员。2004年,他成为了国会参议院内唯一的黑人议员。

在整个参议院里面,他是惟一需要自己去报税的人。为了获得竞选国会参议员的经费,他一家甚至把公寓拿出去抵押了。

这些故事说起来,当然让人感到心酸,但却感到着美国人——底层出身,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向成功——简直就是真实、生动的“美国梦”故事!

曾采访过他的一名网站主编说:他(奥巴马)在因特网上如此受欢迎并不让我惊奇。他刚刚46岁——对于赢得大多数互联网一代来说足够年轻。他早期深入社会性网络,在网络票选中获得年轻人的青睐可能获益于早期的培养。

一年多来,来自美国各地的几千上万名年轻人——大多是学生――响应奥巴马发出的谋求变革的号召,前来参加奥巴马的竞选活动。一个细节是,报名为奥巴马在艾奥瓦州竞选提供服务的志愿者人数太多了,奥巴马的团队已无法为他们安排住所!

Part Ⅴ: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

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

这年轻的支持者成就了奥巴马。他们年龄大多不超过20岁,不仅对17岁和18岁的首次投票者有着巨大影响,而且在网络上,他们是有号召力的主角。

为他们看重的是,靠着个人努力成功的奥巴马,身上有着自己的影子,也寄予了互联网的精神——自由开放,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

百度贴吧的一位网友这样写道:“谁都有自己的梦想和理想,如何实现?奥巴马就是榜样!”

另一位吧友说:“我不了解他的政策,但是我觉得他好帅,而且儒雅,演讲又有激情,可以说是美国政坛文笔最好的……”

或许,没有哪一届美国总统选举,像今天这样通过网络而活力四射,也没有哪一位“草根”如奥巴马式的候选人,通过网络而获得大量的支持。

当然,奥巴马们听到的不仅仅是支持,还有尖刻的反对——更多时候,他们无法控制他们的信息以何种方式在网上传播,又被大众如何解读。

3月中旬,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台曝光了奥巴马所属的三一联合基督教会牧师赖特富有争议性的一组录像。媒体还发掘出,这位牧师在9·11后的首个布道会上宣称,美国遭受恐怖主义罪有应得。

这给奥巴马添了大麻烦,他不得不发表文章《我的信仰和我的教会》,同时又针对种族问题,做了长达40分钟的演讲。

与此对应,在网络流行赖特录像的阶段,奥巴马的支持率持续走低,而随着他的澄清文章和演讲四散远播后,他的支持率开始提升。

奥巴马标识

这,或许就是互联网的魅力——所有人都平等、真实,在争议中获得民主。

电子营销家(eMarketer)网站的高级分析师本·麦克林认为,“在古希腊,公民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参与国家的决策。而今天候选人要对网络提出的政治问题直接回答,这种方式是回到了民主的源头。”

那么,奥巴马,这个互联网时代的黑小子,最终能否从这场彰显网络力量的选举中胜出,我们拭目以待。

奥巴马近况(奥巴马民调领先希拉里10% 第二次以两位数超前)

盖洛普民意测验中心9日公布的最新民调显示,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奥巴马继续扩大与党内对手希拉里-克林顿的差距。目前奥巴马以51%,领先希拉里的41%。

这是继3月29日的民调中奥巴马以52%比42%超前希拉里之后,第二度以两位数领先。

据“中央社”报道,盖洛普分析指,希拉里这一轮民调的下降,应该是受到她的首席选举策略顾问被曝光支持美国与哥伦比亚自由贸易协议的影响,以及克林顿夫妇上周公布过去8年报税数据时,显示他们夫妇过去8年财产增加了100多万美元有关。

在两党竞争方面,奥巴马扩大领先共和党准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差距,但仍在抽样误差范围之内。目前奥巴马的支持度为46%,麦凯恩为44%。

如果民主党由希拉里出线迎战麦凯恩,两人将以46%打成平手。

奥巴马的信仰

南方周末 2007-07-19 15:43:35

□李雾

民众最需要的不是他人代表,而是自我表达。他们更应该积极参与的,是那些切实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决策过程,在这种参与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一个负责和成熟的公民。奥巴马扎根社区的实践,表达的就是这样的思想

美国2008年总统大选杀出一匹黑马--47岁的民主党黑人候选人贝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三年前,奥巴马竞选伊利诺伊州参议员时,他在全国政治舞台上还是跑龙套的小角色,如今却成了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的党内初选最大对手。希拉里的丈夫做过8年总统,希拉里自己已经当了7年参议员,在民主党内可谓树大根深。但奥巴马今年上半年的筹款数量居然超过了希拉里,虽然银行里的竞选存款总数还是希拉里略多。奥巴马鹊起的名声,连带地把他的两本书也推上了畅销排行榜:自传《父亲的梦》(1995年初版,今年重印)和阐明政治观点的《无畏的希望》(去年年底出版)。

奥巴马的自传里,与目前的竞选最有关的,是他在芝加哥黑人社区的活动。其中最出人意料的,是本来不信教的奥巴马,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变成了教徒。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知识分子如何看待宗教和信仰,也就成了《无畏的希望》里的有趣一章。

奥巴马的母亲是白人,父亲才是黑人。他的外公,本来住在堪萨斯州,离伊利诺伊州边境很近。为了逃离小镇的单调生活,外公向西一直走到夏威夷。奥巴马的父亲来自非洲肯尼亚,在美国读书时与他的母亲相识于夏威夷。母亲学的是人类学专业,毕业后去印度尼西亚做野外研究;父亲则回到肯尼亚,实践他的救国理想。奥巴马小时候在印尼读书,十岁回到夏威夷,由外公外婆抚养。他的经历与一般美国黑人很不同,但奥巴马一直有“归根”愿望,觉得自己应该移回黑人社区,真正成为黑人的一员。

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奥巴马在华尔街的咨询公司干了两年,还是决定放弃高薪和诱人前程,转去社区为人民服务。1985年,芝加哥一家民权组织雇用奥巴马为社区“组织者”(community organizer)。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痛定思痛,各国政治学教授和社会主义理论家开始考虑一个棘手问题:民众,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国家管理?社会调查多次表明,下层民众中存有较多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偏见。历史教训也一再证明,下层民众缺乏理性思维能力,他们的政治行为常被感情所左右。特别是在尚未建立坚实民主传统的国家,民众容易为那些煽动民族沙文主义的野心家所欺骗,结果像德国人那样选出希特勒式的新独裁者,给自己和其他民族带来巨大灾难。但是,限制民众的选举权,也是一种专制。开放选举,可能导致混乱和新的专制;取缔选举,本身就是专制,那么民主的出路何在?

对这问题的主流思考,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民众最需要的不是他人代表,而是自我表达。简单地讲,最重要的还不是“到群众中去”,比如某人请群众选举自己,选上后,他将在议会提出最低工资法案,让穷人多挣一点钱。最重要的是“从群众中来”,让群众自己表达自己的需要。这需要未必是提高最低工资。A镇人或许最想要一所好学校,给子女一个好前程;换了B镇,最要紧的可能是戒除赌博恶习,否则,即使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也不会提高。A镇和B镇的问题都是当地性的,并不能依靠全国性的政策调整来解决--缺乏政治经验的下层民众,其实不必过多参与全国性政治。他们更应该积极参与的是那些切实影响他们日常生活的地方决策过程,在这种参与中,表达自己的意愿,学会做一个负责和成熟的公民。民主制度需要建立在社区民主的基础上。

这些思考,后来和社会学的城市社区研究结合起来,发展为如今在政治学、社会学和文化批评领域都很热门的各类社区理论(communitarian theory,这里的“社区”定义已不限于行政上的)。奥巴马在芝加哥的实践,其实是这类理论的某种应用。

奥巴马在社区工作了三年,他的努力有所成就。各街道都有了群众组织;搞了几次社区清理垃圾活动;迫使芝加哥房管局修缮贫民住房(这些房子是市政府分配给穷人住的,因此美国也有管理这些公房的房管局);迫使城建部门改善社区道路、照明;组织社区青年与雇主见面;在中学开展针对男生的“大兄弟”活动(由一名男性成人带一个单亲家庭的男孩),等等。奥巴马在当地成了小名人,经常受邀参加讨论会,就各类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奥巴马改变社区,社区也改变了奥巴马。首先是奥巴马找到了自己的社区,他成了芝加哥黑人的一员。当奥巴马暂时离开芝加哥去哈佛念法律时,同学们起初都以为他就是美国中西部的黑人,看不出他是混血儿,也看不出他那些海外经历的痕迹。奥巴马被芝加哥黑人社区融化了。

奥巴马的另一大转变,是他找到了信仰。

奥巴马的社区建设,需要一个组织基础,因此他主要是和教堂牧师合作。教会其实就是黑人区的“白道”(黑道当然是帮派)。教堂也提供了开会和活动的场地。但这些教堂普遍处于衰落状态。1960年代的民权运动打破了种族壁垒,白人房主再因为肤色而不卖房给黑人就犯法了。于是家境较好的黑人都搬到郊区中产阶级社区去了。随着中产阶级的迁出,黑人区日显贫困。

比贫困更严重的是精神失落。从困难环境中奋斗而出,需要一套价值系统:家庭稳定,尊重知识,自律,苦干,有同情心,乐于帮助他人,等等。教会就能提供这样的价值。那些实践教会价值的黑人男性,成了有能力在郊区买房的医生、教师、会计、公务员。因为搬走的都是教会骨干,那些凝聚教友的金科玉律,I am my brother’s keeper (我是同胞弟兄的守护人),Feed Lord’slamb(帮助抚养主的羔羊),在黑人社区渐渐地失去了昔日的感召力。

在三年的社区活动中,人们经常问奥巴马一个问题:你这样有能力的黑人,到处都希罕,大学、大公司巴不得抢了你挂在墙上,当作标榜种族平等的战利品,为什么你要留在这里,在琐碎细事上消磨才华?社区居民们怀疑奥巴马能否坚持下来。

和奥巴马一起工作的社区居民,也都是教徒,大多是退休工人和有点年纪的家庭妇女。奥巴马问他们:退休了为什么不在家过安心日子,却要出来自找麻烦?他们回答说:我们是出于信仰。他们一则有时间;二则有经历,他们仍然记得,当年马丁·路德·金把黑人代入《圣经》中犹太人争自由求解放的故事,用《圣经》的语言掀起了黑人争自由求解放的风暴。他们曾经跟着黑人牧师高呼众生平等的口号,Wetooare made in God’simage(我们黑人也是上帝按他自己的形象创造的),他们仍然想证明,黑人也有能力管好自己。

奥巴马的母亲,作为人类学家,将宗教当文化现象来研究,家里摆着《圣经》、《可兰经》,甚至还有佛经。奥巴马在印尼读过天主教学校,也读过伊斯兰教学校。到芝加哥时,他并不是教徒。但在改善社区并融入社区的过程中,奥巴马终于意识到,要坚持下去,要取得社区居民的信任,他需要信仰的指导。

新教有各种教派,奥巴马后来选择的一个教堂,成员以专业人士为主。打动奥巴马的是他们的一条誓言:鼓励成功,但成功后坚决摒弃“中产阶级态度”--主要指有了点钱就搬离黑人社区,似乎自己比留下的人高明似的。

教会也让奥巴马学到了一种在美国很能打动人心的说话方式。知识分子说到种族平等,可能会引用《独立宣言》里的名言。即使这些美国人都知道的名言,比起黑人牧师简单而直指教徒良心的We too are madein God’s image,对文化程度较低的黑人,也是后一种说法更有感染力。

1991年,奥巴马从哈佛毕业,他又回到芝加哥,并且结婚生女(两个女儿),真的在黑人社区扎根长住了。2004年他竞选成功,进入参议院,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三位黑人参议员。在奥巴马和其他人士的推动下,从1999年开始,芝加哥市政府推出了一个为期15年的改建计划,拆除南部黑人区的旧房子,重建高标准公寓,吸引中产阶级回归,形成各级收入家庭都有的新社区。

2004年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大会上,奥巴马是主要发言人之一。他的党内名声就是这一炮打响的,光芒简直盖过总统候选人约翰·克里(John Kerry)。发言三分之一是官话,伟大的克里参议员将领导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之类。但奥巴马主要是阐述民主党的内政目标。他引用了《独立宣言》的开篇,“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奥巴马甚至引用了刻在美国国玺上的拉丁国训,E pluribus unum(合众为一)。但是,参加会议的美国朋友说,真正打动全场的还是宗教语言。当奥巴马宣布,“正是这一基本信念--我是同胞弟兄的守护人,我是同胞姐妹的守护人--使得美国成为美国”时,代表们的眼睛湿润了。他们跟着喃喃地说:I am my brother’s keeper--《圣经·创世记》中,该隐因没有照看好弟弟亚伯而受到神的处罚,因此,成功的专业人士要留在穷人弟兄中间,你有守护之责,这是你的信仰。

2008年6月3日,奥巴马所获得的将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支持他的代表数已经超过2118名。这意味着他将稳获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个非洲裔主要党派总统候选人。

猜你还喜欢

已有1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8-03 10:05:47]  回复

    国大选,不管是民主党的奥巴马(Barack obama)、希拉里,抑或共和党的麦凯恩,都争先恐后开设个人网站,宣传政治纲领、播放竞选广告,发布即时动态,同时也收集民意民声。Du主播曾向奥巴

欢迎 发表评论: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