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cker 日期:2022-07-17 分类:网络教程
编者按:佛寺被承包、信仰被绑架,如今已成了公开的秘密。曾几何时,青灯古佛已成过往云烟。如今的佛寺,高香熊熊、铜臭熏天。然而,这一本万利的受益者却不是佛教。从法门寺景区强制信众刷卡捐功德,到昆明岩泉寺假和尚威胁游客不烧高香、性命难保,操纵佛教景区的幕后黑手逐渐浮出水面。在这条产供销一条龙的黑色链条上,景区收钱、佛教被冤、信众被骗。令人不解的是,在一片人人喊打的叫停声中,操控佛教景区的利益集团竟然稳如泰山,玷污佛门、践踏信仰、坑蒙拐骗等行为未见收敛,反而更加肆无忌惮。还佛寺之修行清净,还信众之信仰权利,还游客之消费安全,真的就那么难吗?以下观点文章摘自云南省宗教事务局马开能撰写的《寺院承包现象背后的几个深层次问题》: 插图 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摄影:印媛 目前,寺院承包问题引起热议。联系国内一些地方宗教活动场所,特别是处于风景名胜、旅游景区内的寺院、宫观,分析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有诸多共性问题值得思考。 历史遗留问题及延续:管理使用者的错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工作领域拨乱反正,绝大多数宗教政策逐步得到落实。但一些景区的寺观所属部分土地、房产、山林仍为旅游、文物、园林等原占用单位管理使用。再者,近20年来,一些景区在建设发展中,将部分寺观纳入其中,或恢复、重建寺观,因投资等因素,仍由旅游、文物、园林等部门为主导加以管理或使用。管理使用者的错位,导致关系不顺、责权不明,并产生了多头监管的盲区,出现问题很难划定行政执法主体并及时处置,也使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宗教团体和寺观民主管理组织处于尴尬境地。 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利益驱动:相互依存的皮毛关系 在一些景区,权力之争、利益矛盾是寺观与旅游、文物、园林等部门间长期未解的突出问题,其中事权划分、门票收益分配问题尤为突出。传统上不收门票的寺观因困于景区围墙,讲经说法、信众供奉、香火收入及寺观自养受到制约,也多有要求避开门禁另辟通道。而景区离了寺观又影响门票的收入,形成了客观上的相互依存的皮毛关系。近几年来,一些地方因多方协调,包括调整门票收益分配,让宗教界参与一定的景区和寺观管理等,矛盾冲突得到一定缓解,但宗教界主人翁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尊重,景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事权矛盾并未根本解决。 多头监管下的盲区:屡禁不止的假僧假道乱象 假僧假道者,均系未按佛、道教传统通过功修获得传承并取得僧(道)籍和名号,或是与原常住寺观脱离关系,并未经宗教团体认定备案的假冒人员。此类人员一类流窜于社会,一类多由旅游等管理部门(公司)或私人承包者雇用于景区寺观或未经政府宗教工作部门登记的景区寺观。此乱象是多头监管下的盲区之一,但景区寺观管理使用者的错位,以及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管和惩处不力应是其存在的主要原因。 出自上世纪80年代对于各宗教活动场所的土地、房屋等宗教财产权的政策界定,由于历史局限,其在法理和政策上的不统一、不协调和不明晰的问题目前已凸显出来。宗教活动场所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宗教房产等宗教财产,伊斯兰教清真寺为当地穆斯林群众集体所有,天主教、基督教教堂为教会所有,佛教、道教的寺观为社会所有;宗教活动场所的土地、财产的管理、使用权归属当地相应的宗教团体或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组织。其中,既有集体所有的,又有宗教组织所有的,也有社会所有的。特别值得探讨的是,社会所有是指国家所有(终极所有),还是社会每个组织或个体成员所有?既然土地国有、寺观财产社会所有,那么政府旅游、文物、园林等部门或其公司,对景区寺观使用、管理、收益权的占有等就似乎顺理成章了。这种种困惑,也是宗教界难以维权的关键因素之一。 加强和创新景区寺观管理,促进景区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是共同的主题和目标。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积极动员广大各民族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服务,是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在现实条件下,就现存问题而言,景区及景区寺观都应找准定位,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事业与旅游、文物、园林等产业(事业)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和处理景区建设与管理同景区寺观建设与管理的关系问题,进而积极探索管理新模式,达到相互合作、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以人为本,合和共生,守正出新。《宗教事务条例》规定:应当协调、处理宗教活动场所与园林、文物、旅游等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在现实条件下,利益格局调整应当在照顾历史、正视现实的基础上,本着以人为本、合和共生、守正出新的基本原则来考虑。 权责明晰是创新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国家应当及早立法,对宗教财产权进行明晰的法律界定,并将宗教团体、宗教组织对宗教财产及其收益、处置、分配等权利的保护纳入法律框架。
一、坚持以科学理念指导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新时代发展变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新要求、新部署,用科学理念来提升层次、深化内涵、丰富内容、提高水平,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突出干部政治属性,人才智力支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化治理经验。一是坚持人民主体的理念。组织工作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造福人民群众作为组织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以群众的认识度、认可度和满意度作为检验组织工作的标准,让人民群众成为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参与者、最大受益者、坚定支持者。二是突出党建统领的理念。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体现出“众星捧月”,把党的全面领导具体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方面,落实到各级各类组织的活动之中。三是树立系统建设的理念。组织部门要以大治理的大格局,提高工作的系统性、前瞻性和预见性,抓住治理的关键处,同向发力、系统推进,以组织工作推动城乡联合联动、区域联合,推进治理更加系统、全面有效。四是强化改革创新的理念。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创新的思路和办法补短板、破瓶颈、攻难题,激发创新活力,提升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五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理念。要发挥组织工作的职能作用,以有效的方式,把法治与德治、人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政府有为和市场有效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让治理发挥最大的效能。
二、坚持以科学方法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全面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推动组织工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就必须找准组织部门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从我市来看,就是要坚持抓基本、抓整改、抓落实,着力破解组织工作困境,转被动为主动,守正创新推进工作从“做没做、有没有”向“好不好、优不优”转变。一是在落实党的全面领导上聚焦用力。立足组织部门的职能职责,充分发挥组织引领优势、组织体系优势、组织动员优势、组织选贤优势、组织培养优势、组织覆盖优势、组织吸纳优势、组织作风优势、组织凝聚优势、组织统筹优势,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把党领导一切的原则贯彻到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更好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在提升干部队伍治理能力上聚焦用力。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放到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格局中谋划思考,认真贯彻《2019—2023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进一步完善干部选任审批备案和纪实工作,持续强化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大力加强年轻干部培养,不断增强考核的科学性精准性,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在强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上聚焦用力。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有效途径,做好整合、结合和融合三篇文章,深化各类工作载体和平台举措,充分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智慧党建系统建设成果,全面夯实基层治理基础,构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基层治理体系。四是在推动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上聚焦用力。积极适应新形势,充分发挥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作用,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主动承接对接自治区人才工作布局,深化拓展载体平台建设,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加大人才引用力度,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鼓励各类人才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五是在完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措施上聚焦用力。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研究解决激励手段不多、容错纠错与党纪党规衔接不紧、能下调整标准笼统等问题,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大胆用起来。六是在建设“人民满意公务员队伍”上聚焦用力。坚持和加强党对公务员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认真贯彻新修订公务员法,改进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稳妥、有序推进综合管理类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工作,进一步改进公务员考核,着力提高公务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三、坚持以科学制度保证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
健全干部、组织、人才工作制度,是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部门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关键是完善科学精准的选贤任能制度、科学严密的组织制度、科学开放的人才制度。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在党的地方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制度的执行尤为重要,必须把提高执行力摆在突出位置,形成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体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地落实。一是完善科学精准的选贤任能制度执行机制。着眼于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把提高治理能力作为新时代干部队伍的重大任务,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好干部标准,持续推进素质培养、知事识人、选拔任用、从严管理、正向激励“五大体系”建设。落实干部任用条例,加强政治素质考察,坚决防止“两面人”;贯彻实施公务员法,抓好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落实;健全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完善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贯彻执行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完善担当作为的激励机制。二是完善科学严密的组织体系制度执行机制。着眼于不断增强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战斗力,遵从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组织制度,推动形成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体系,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抓好涉及农村牧区、街道社区、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各领域党建工作制度的落实,加强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落实党支部工作条例,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发展党员细则等制度法规,从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三是完善科学开放的人才政策制度执行机制。结合实际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政策;加强人才平台载体设计和工作抓手创新,抓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规划实施;完善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生态。
(作者系乌兰察布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1、守正创新,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每个人工作的岗位,都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舞台。要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以扎实的工作、无私的奉献、优异的成绩,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2、要坚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在与其他民族同胞接触交往的日常生活中,注意尊重兄弟民族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多说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话,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做到不说伤害民族感情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事。
人人争做民族团结的模范,个个争当维护社会稳定的先锋,点点滴滴,涓涓细流,终能汇聚成涵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浩荡潮流。
扩展资料:
要自觉加强学习,增强认识,更好地了解和掌握民族理论政策、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基本知识。通过学习,深化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认识,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不断提高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坚定性。通过学习,体会守望相助的丰富内涵。
真正懂得只有在祖国大家庭里,才有我们各个民族的兴盛和发展,才有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伟大祖国的自豪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使命感。
从有人认为鲁提辖拳头“暴力血腥”,到《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从喧嚣一时的“鲁迅作品大撤退”到地动仪引发的“舆论震动”;从民间研究团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质疑,到由叶圣陶主编、丰子恺插画的一套老教材受热捧,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教科书”的热议不断,引发社会各界的深入思考。
“你从父母那里学到爱,学到笑,学到怎样走路。可是一打开书本,你会发现你有了翅膀。”教材,助力学生成长,但也问题与争议不断,是一副沉重的“翅膀”。如何理性认识教材的现状与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什么?在当前的市场机制、教育体制和文化环境下,给孩子们编写更好的教材,使之成为更加轻盈有力的成长之翼,我们能切实做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观念需要作出怎样的转变和调整?本期“时事观察”,我们就这一问题对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先生进行访谈,并汇聚各方观点进行探讨。
找准问题与出路——
最大的缺失在于缺少“梯度”
关于教材的争议,焦点常集中在语文课本上。有人认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甚至有人认为,现行教材充斥了虚假、说教、篡改,应予以全盘否定,推倒重来。如何客观评估现行教材的成绩和问题?
温儒敏: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前50多年的中小学教材都是全国统编的,最近几年,才开始实行一纲多本,即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由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组织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才可以发行。而各地区或学校采用哪个版本教材,原则上他们是有选择的主动权的。现在新编并通过审查批准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有十多种,初中语文有8种,高中语文有5种。
事实上,各种教材编写体例、选文都有差别,使用覆盖面以及受欢迎的程度也很不一样。有些媒体批评语文教材往往都比较笼统,顶多是“举例说明”,很少对多种教材做全面调查,也没有量化分析,难免以偏概全。说“现行教材充斥了虚假、说教、篡改”,有失公允。说现有语文教材是“经典的缺失”,也不太符合事实。拿新编的5种高中和8种初中语文教材来说,采用经典作品的比重全都在半数以上,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采用经典的课文占到70%。你可以批评说“这还不够”,或者可以建议哪些经典可上或可下,但总不宜笼统批评说是“经典缺失”。目前有关机构正在组织对通行教材使用情况的大面积调查,据我所知,多数一线教师对教材配合课程改革的努力还是肯定的。
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哪些新的变化?对现行语文教材的得失,您有怎样的总体评价?
温儒敏:和以往教材比,现有的语文教材普遍注重突出人文性,尽量考虑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问题探究(思考题)设计就注意多样选择,贴近学生语文生活,培养开放性思维,每一课还有阅读链接或拓展书目,供有兴趣的学生课外探究。这些都是新的变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
但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的确不少,媒体的有些批评是中肯的。特别是某些版本的小学教材,其选文以及问题的设计,包括教师用书编写,对儿童心理照顾不够,导读和问答题设计过于说教,所谓思想性的体现也往往生硬表面,甚至有泛道德化倾向。还有的课文删改过于随意。社会上批评语文教材的意见大都是围绕课文的选择,哪些作品可以选,哪些不一定选,都可以讨论。
我认为目前语文教材编写最大的缺失,不在选文,而在普遍缺少“梯度”。过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而现有的多种新编语文教材体例都变了,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来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册,费尽心思分列出诸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感悟”“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科学之光”等二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选文自然也主要从主题需要考虑,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于照顾了。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经有过的部分“主题”重复一遍,加上必修课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学年,更谈不上“梯度”了。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这是迫切需要改进的。
辨明历史和现实——
教材编写需要“守正创新”
最近,一套开明国语课本颇为流行。“老课本”的走俏,反映了社会上对好课本的需求,也反照出当前教材存在的问题。“老课本”给今后的教材编写带来怎样的启示?
温儒敏:《开明国语读本》是叶圣陶先生上世纪30年代初编写的一套小学教材,也是民国时期最出色的教材之一。这套教材尊重儿童的天性,内容适合孩子,丰子恺先生的插图充满童趣,少有成人化的说教,课文和设计循序渐进,有梯度,遵循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这些都值得我们今天教材编写者学习。但那毕竟是70多年前的课本,适合那个时代孩子们的学习,如今社会发生很大变化,孩子们从小就要接受很多以往可能没有的新事物新知识,教材肯定要满足当今时代的需求,不能照搬这套教材的编法,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教育。
重读《开明国语读本》,还有《国文百八课》等,我们对叶圣陶先生那一代教育家的胸怀、志趣、学识深表仰慕,同时感到今人编教材困难比过去大,束缚也比过去多。叶圣老编教材基本上就是民间自发行为,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版后让教师和学生去选择,让社会去作评价,外在的干扰是较少的。当时的教育规模也很小,教材却放开出版,完全是自由竞争,社会对教材编写不会形成太大的舆论压力。而现今教育规模巨大,社会关注度非常高,动辄就是“政治问题”或“公众事件”,教育部门不得不严加管理,即使一纲多本,编教材基本上也还是“官方”行为,而并非个人著述。社会的期望,教育部门的要求,加上出版社商业利益竞争的挤压,编写组拥有的自由度其实是非常小的,很多情况下只能做平衡的工作。这是体制性的问题,是国情,从根本上制约着教材编写质量,尽管很难解决,但总要不断推进改革,为教育理论探讨及教材编写逐步创造比较宽松的环境。
实际上,教材也一直在顺应时代中发展变化。比如环保话题,20多年前的教材中没有涉及,在2000年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修订中,就增加了关于环保的课文。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教材怎样才能既适合教学,又满足现实需求,兼顾稳定与变化?
温儒敏:教材要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宜老是改来改去,变动太频繁。一线老师使用新的教材有一个适应和准备过程,变动太多,会给他们造成很大困难。当然,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反馈,及时和适当地做某些修订。教材编写需要不断积累,需要相关学科研究方法的介入,又能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革新和变通。“守正创新”这句话我看可以作为当前教材编写修订的准则。而那种鼓吹要“对抗语文”的颠覆一切的思路,以及“翻烧饼”的做法,是不可行的,也不能解决问题。语文课程的改革难度很大,现在最需要的是扎实的调查和科学细致的研究,而不只是印象式的批评。在中国喊喊口号或写些痛快文章容易,要改革就难得多,在教育领域哪怕是一寸的改革,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还是多结合实际来提建设性意见为好。
打通教材和教法——
走出功利化与技巧化误区
从教育实践看,如何使用教材、采取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方法也很重要。许多孩子对语文课程的厌烦与逃避,很大程度上与不科学的教学方法很有关系。怎样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法,促成教材和教法的良性互动?
温儒敏:如果把教材比喻为菜谱,那么教师就是课堂上的“厨师”。“菜”做得不好倒胃口,不能总是怪罪于菜谱,而应看看“厨师”的烹饪手法有无问题。根据我对语文课堂多年观察研究,“厨师”合不合格,对教学效果非常关键。所以现在国家加大投入,推行教师全员培训的“国培计划”,我是非常赞成的。现在要做的工作一方面是修订教材,另方面则要提升教师的素质与教学水平,改革教学理念与方法,尽可能用好教材。
我们谈论教材问题,不应该忘记目前语文教学存在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为何不讲梯度?除了教材编写存在的问题,更深层的原因,还是功利化心态。一切瞄准考试,便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过去高考的紧张从高二之后才出现,现在高一就进入紧张备考了。连初中生也总被提醒如何准备考大学,某些高中的课就搬到初中来学了。这种紧张还波及小学,甚至幼儿园、学前班,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学前班就要求孩子认识3000汉字,“拔苗助长”现象相当严重。鉴于此,这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也意在抑制功利化焦躁症。这是很值得关注的。看来“梯度”不完全是教材和教学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局性问题。如何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尊重教育规律,不急功近利,这是难题,整个社会都应当面对。
语文教学的另一不良倾向,是技术化。表现主要有:备课很程式化,讲授多,涵咏少,讲课过于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太过偏重文笔技巧的训练,而不在引导审美与表达方面下功夫;作文教学全都瞄准中考高考,进行以范文分析为核心的文体“套路”的练习,“文艺腔”盛行,“宿构作文”成风,等等。
技术化其实是教育竞技化的结果,只面对考试,就远离了教育的本义,不可能着眼长远,也没有耐心去关注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从教育的角度,则是无视学科自身规律和学生主体性。语文教学最需要而眼下最缺少的就是“涵泳”,是浸润式习得。教材和教法都应当追求这种最佳的境界,引导“涵泳”,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与生活方式。
实事求是地看,目前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水火不容,需要走出应试教育泥淖,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海战术败坏胃口,不会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了。知易行难,只要理性对待、讲究规律、尊重学生、潜心改进,办法总是比困难多。
【众 论】
最好的教材是“文为学生而作”,是写出来的,不是编出来的。
——首师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 郑晓龙
语文教材编写需要打破框框,让具有语言创造力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好作品放到语文教材里来。不同的年龄段,有着不同的语言发展规律,需要找到合适的文体来对应。
——中央教科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 李庆明
社会转型期,我们的科技、经济在发展,心却没跟上。这个时代需要养心的教材。
——辽宁沈阳市教育专家 于永昌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文观,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方式。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问题,水平不高可以集思广益,良知不够则难以修补,《开明国语课本》70多年后成为新闻,给我们上了一课。
——南京师大附中教师 吴 非
老教材走红一方面是它本身的开放性和文学素养引起了社会关注,也表达了人们对现在教育和教材的看法。另一方面,网上炒高价位,与商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有制造“印刷紧张”的嫌疑。
——凤凰卫视策划人 胡野秋
目前教材选文视野还不够开阔,缺少体现时代特点的美文、切合现实生活的实用文、反映前沿科技新成就的科普文。
——人教版第十套小学语文教材主编之一 蒯福棣
教材也是书,第一要务就是要吸引人,让孩子喜欢读,能理解。文章选择一定要有意义、有趣、真实。不用把所有问题都讲透,应留给教师发挥的空间。
——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 谭 莹
文以载道,寓教于文,古今中外的教育,以不同形式体现着这一点。关键是,什么样的“文”才能切实承载和有效传播孩子成长需要的“道”。如果课文本身不过硬、面目可憎,教育作用就无从谈起。
——人民网网友 子应语
已有4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7 11:34:26] 回复
最需要而眼下最缺少的就是“涵泳”,是浸润式习得。教材和教法都应当追求这种最佳的境界,引导“涵泳”,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与生活方式。实事求是地看,目前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水火不容,需要走出应试教育泥淖,在素质教育基础上实现新的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7 05:20:11] 回复
有8种,高中语文有5种。事实上,各种教材编写体例、选文都有差别,使用覆盖面以及受欢迎的程度也很不一样。有些媒体批评语文教材往往都比较笼统,顶多是“举例说明”,很少对多种教材做全面调查,也没有量化分析,难免以偏概全。说“现行教材充斥了虚假、说教、篡改”,有失公允。说现有语文教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7 15:02:35] 回复
部分土地、房产、山林仍为旅游、文物、园林等原占用单位管理使用。再者,近20年来,一些景区在建设发展中,将部分寺观纳入其中,或恢复、重建寺观,因投资等因素,仍由旅游、文物、园林等部门为主导加以管理或使用。管理使用者的错位,导致关系不顺、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7 07:52:55] 回复
代发展变化,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建设新要求、新部署,用科学理念来提升层次、深化内涵、丰富内容、提高水平,坚持组织路线服务政治路线,突出干部政治属性,人才智力支撑,党建引领基层社会化治理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