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hacker 日期:2022-07-14 分类:网络教程
品牌战略定位,首先要立足于竞争,立足于主要矛盾,制定战略定位,还要研究市场竞争环境,品牌才是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在品牌创建过程中,我们会把品类、包装、位置、招牌产品等作为认知特性或共性,用于吸收竞争势能,帮助公司品牌成长。
制定战略定位,还要研究竞争环境,而今天市场竞争主战场是人类认知。而人类认知的两大来源:一种是认知转移,另一种是个人体验。
当一个新概念或新产品推出市场时,推广一个产品或品牌,个人体验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应该重点使用个人体验作为主要战略方式。宝洁公司在中国推广洗发水,就曾大面积使用个人体验作为早期的战略,中国老百姓节俭习惯了,不愿意用洗发水,也买不起瓶装洗发水,宝洁公司就派发大量体验装。
除了个人体验,认知转移已成为今天人类认知的主要源头。我们从报纸、广告、其他人接受各种信息,这些认知转移,影响了我们对各种概念、人物、产品、品牌的认知。所以,某种意义上,我们的战略就是创造一种最佳认知转移效应。面对无限的消费者,有限的广告和宣传只能影响少数人,只能在有限的时间产生影响,若想长时间里产生影响,若想影响更多人,企业就要努力创造“认知转移效应”。
确定企业发展方向和战略,需要进行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一种企业战略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找出企业的优势、劣势及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其中,S代表 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其中,S、W是内部因素,O、T是外部因素。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
SWOT分析步骤
强势——弱势——机会——威胁 从竞争角度看,对成本措施的抉择分析,不仅来自于对企业内部因素的分析判断,还来自于对竞争态势的分析判断。成本的强势——弱势——机会——威胁(SWOT)分析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对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明确企业可利用的机会和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将这些机会和风险与企业的优势和缺点结合起来,形成企业成本控制的不同战略措施。 SWOT分析基本步骤为: (1)分析企业的内部优势、弱点既可以相对企业目标而言的,也可以相对竞争对手而言的。 (2)分析企业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可能来自于与竞争无关的外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能来自于竞争对手力量与因素变化,或二者兼有,但关键性的外部机会与威胁应予以确认。 (3)将外部机会和威胁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匹配,形成可行的战略。 SWOT分析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 优势——机会(SO)组合、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弱点——威胁(WT)组合。 优势——机会(SO)战略是一种发展企业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战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企业具有特定方面的优势,而外部环境又为发挥这种优势提供有利机会时,可以采取该战略。例如良好的产品市场前景、供应商规模扩大和竞争对手有财务危机等外部条件,配以企业市场份额提高等内在优势可成为企业收购竞争对手、扩大生产规模的有利条件。 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企业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存在外部机会,但由于企业存在一些内部弱点而妨碍其利用机会,可采取措施先克服这些弱点。例如,若企业弱点是原材料供应不足和生产能力不够,从成本角度看,前者会导致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单位成本上升,而加班加点会导致一些附加费用。在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前提下,企业可利用供应商扩大规模、新技术设备降价、竞争对手财务危机等机会,实现纵向整合战略,重构企业价值链,以保证原材料供应,同时可考虑购置生产线来克服生产能力不足及设备老化等缺点。通过克服这些弱点,企业可能进一步利用各种外部机会,降低成本,取得成本优势,最终赢得竞争优势。 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如竞争对手利用新技术大幅度降低成本,给企业很大成本压力;同时材料供应紧张,其价格可能上涨;消费者要求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还要支付高额环保成本;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企业成本状况进一步恶化,使之在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但若企业拥有充足的现金、熟练的技术工人和较强的产品开发能力,便可利用这些优势开发新工艺,简化生产工艺过程,提高原材料利用率,从而降低材料消耗和生产成本。另外,开发新技术产品也是企业可选择的战略。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是最具潜力的成本降低措施,同时它可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回避外部威胁影响。 弱点——威胁(WT)战略是一种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技术。当企业存在内忧外患时,往往面临生存危机,降低成本也许成为改变劣势的主要措施。当企业成本状况恶化,原材料供应不足,生产能力不够,无法实现规模效益,且设备老化,使企业在成本方面难以有大作为,这时将迫使企业采取目标聚集战略或差异化战略,以回避成本方面的劣势,并回避成本原因带来的威胁。SWOT分析运用于企业成本战略分析可发挥企业优势,利用机会克服弱点,回避风险,获取或维护成本优势,将企业成本控制战略建立在对内外部因素分析及对竞争势态的判断等基础上。而若要充分认识企业的优势、机会、弱点及正在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风险;价值链分析和标杆分析等均等为其提供方法与途径。
我国著名战略专家唐东方在其《战略规划三部曲》中提到找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
战略目标找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的制定,需要一个严格的制定过程。一般来说,确定战略目标需要经历调查研究、拟定目标、评价论证和目标确定这样四个具体步骤。
1.调查研究
战略目标的制定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地对内外环境进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首先,要明确企业的现状,充分估计企业发展的潜力,分析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与此同时,通过对外环境的分析判断,确认会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定出本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在制定企业战略目标之前,必须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在进入确定战略目标的工作中还必须对已经作过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复核,进一步整理研究,把机会和威胁,优势与劣势,自身与对手,企业与环境,需要与资源,现在与未来加以对比,搞清楚找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为确定战略目标奠定起比较可靠的基础。
调查研究一定要全面进行,但又要突出重点。为确定战略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是不同于其他类型的调查研究的,它的侧重点是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和对未来研究和预测。关于企业自身的历史与现状的陈述自然是有用的,但是,对战略目标决策来说,最关键的还是那些对企业未来具有决定意义的外部环境的信息。
2.拟定目标
经过细致周密的调查研究,便可以着手拟定战略目标了。拟定战略目标一般需要经历两个环节:拟定目标方向和拟定目标水平。
首先在既定的战略经营领域内,依据对外部环境、需要和资源的综合考虑,确定目标方向,通过对现有能力与手段等诸种条件的全面衡量,对沿着战略方向展开的活动所要达到的水平也做出初步的规定,这便形成了可供决策选择的目标方案。
在确定过程中,必须注意目标结构的合理性,并要列出各个目标的综合排列的次序。另外,在满足实际需要的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少目标的个数。一般采用的方法是:(1)把类似的目标合并成一个目标;(2)把从属目标归于总目标;(3)通过度量求和,求平均或过程综合函数的办法,形成一个单一的综合目标。
3.评价论证
战略目标拟定出来之后,就要组织多方面的专家和有关人员对提出的目标方案进行评价和论证。战略目标的评价与论证,要注意几个方面:
(1)拟定的战略目标是否符合企业使命和愿景,是否符合企业的整体利益与发展需要,是否符合外部环境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2)要论证和评价战略目标的可行性。论证与评价的方法,主要是按照目标的要求,分析企业的实际能力,找出目标与现状的差距,然后分析用以消除这个差距的措施,而且要进行恰当的运算,尽可能用数据说明。如果制定的途径,能力和措施,对消除这个差距有足够的保证,那就说明这个目标是可行的。如果外部环境及未来的变化对企业发展比较有利,企业自身也有办法找到更多的发展途径、能力和措施,那么就要考虑提高战略目标的水平。
(3)要对所拟定的目标完善化程度进行评价。要着重考察:目标是否明确,目标是否只能有一种理解,而不能是多义的,多项目标还必须分出主次轻重;目标的内容是协调一致,如果内容不协调一致,完成其中一部分指标势必会牺牲另一部分指标,那么,目标内容便无法完全实现;有无改善的余地。
如果在评价论证时,人们已经提出了多个目标方案,那么这种评价论证就要在比较中恰当进行。通过对比、权衡利弊,找出各个目标方案的优劣所在。
拟定目标的评价论证过程,也是目标方案的完善过程。要通过评价论证,找出目标方案的不足,并想方设法使之完善起来。如果通过评价论证发现拟定的目标完全不正确或根本无法实现,那就要回过头去重新拟定目标,然后再重新评价论证。
4.目标确定
在选定目标时,要注意从以下三方面权衡各个目标方案:(1)目标方向的正确程度;(2)可望实现的程度;(3)期望效益的大小。对这三个方面宜作综合考虑。所选定的目标,三个方面的期望之都应该尽可能大。目标决断,还必须掌握好决断时机。因为战略决策不同于战术决策。战术目标决策常常会时间比较紧迫,回旋余地很小,而且战略目标决策的时间压力相对不大。在决策时间问题上,一方面要防止在机会和困难都还没有搞清楚之前就轻率决策;另一方面又不能优柔寡断,贻误时机。 从调查研究、拟定目标、评价论证到目标确定,这四个步骤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后一步的工作要依赖于前一步的工作,在进行后一步的工作时,如果发现上述工作的不足,或则遇到新情况,就需要重新进行前一步或前几步的工作。
“失败是成功之母”找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成功的战略规划制定及实施,必然基于历史上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要熟知战略规划常见的6大误区,以此为鉴,制定出符合自己特色的战略规划,有效避免战略危机的出现。
1.管理者缺乏战略意识
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认为,使公司遭受挫折的最主要原因,恐怕就是人们很少充分思考公司的任务是什么。如今,国内公司面临着重大的外部环境变革,如后危机时代国际经营环境变化、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互联网时代的网络竞争、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凡此种种,都让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战略危机”。
从本质上讲,市场竞争就是“优胜劣汰”,这是一种本质上的规律,因此广泛的并购重组,使得公司的经营范围、组织规模、产品结构、市场范围等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改变。在此背景下,公司必须不失时机地重新制定战略规划,才能成功应对市场竞争。
然而,调查分析发现,国内很多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仍沉浸于事务性工作,成为公司中的“大忙人”,以至于无暇顾及公司任务、方向及战略。
2.盲目模仿其他公司的成功战略
战略规划是基于特定公司的战略,它因时、因地、因公司而变化。没有一个具体战略可以重复救活两家濒临倒闭的公司,或重复使两家公司得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公司在制定战略时,无论是内部人士制定还是委托外部公司制定,往往都没有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历程,缺乏对公司外部机会、威胁和内部优势、弱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与论证,而是盲目照搬或抄袭其他行业或其他公司的成功战略,使得公司业务出现雷同化趋势。
战略规划是基于特定公司的战略,它因时、因地、因公司而变化。没有一个具体战略可以重复救活两家濒临倒闭的公司,或重复使两家公司得到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然而,在现实中,很多公司在制定战略时,无论是内部人士制定还是委托外部公司制定,往往都没有充分考虑公司的发展历程,缺乏对公司外部机会、威胁和内部优势、弱点的全面、科学的分析与论证,而是盲目照搬或抄袭其他行业或其他公司的成功战略,使得公司业务出现雷同化趋势。
3.组织架构与公司战略不匹配
成功战略离不开适合的组织架构,因为组织架构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找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了目标和政策是如何建立的,而且决定找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了公司的资源配置。但这一点往往被公司管理者忽视,很多公司仍试图以原有组织架构来实施新战略。
这种做法往往致使公司现行组织架构低效,其典型的症状包括找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1)管理层次过多,导致管理沟通不畅找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2)很多人被迫参加过多的低效甚至是无效会议;(3)解决部门冲突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资源;(4)公司管控不善,难以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等等。
近年来,很多公司在“爆发式增长”之后,又马上“雪崩式倒下”,这既有战略失误的原因,也有组织架构滞后的原因。
4.缺乏对战略人才的培育
很多公司到战略实施时,往往才真正意识到对实施新战略所需人才和技能的估计是如此不足。
有些公司简单地认为,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公司便“无所不能”,公司扩张就可“心想事成”。尤其是在经过一段高速成长期,公司有了相当大的资金积累,准备进行“二次创业”,实施跨行业经营战略之时,由于目标的“远大”、战略的“宏伟”,公司一时难以网罗足够的人才,于是便出现近年来公司普遍存在的现象——“赶鸭子上架”,即将管理能力、技术水平明显不够的人员,推上实施新战略的重要岗位。
不仅经营管理者如此,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重要部门的业务人员,往往也是“赶鸭子上架”。
公司在实施新战略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有了正确的经营思路,还要具有相应能力的管理者及员工才能实现公司的战略意图,否则在执行过程中会偏离方向,不仅无法实现战略目标,反而很可能会给公司造成重大损失。
5.无法抵御“新机会”的诱惑
很多管理者制定战略时思想坚定而专注,但是往往禁不住市场上不断涌现的“利润增长点”的诱惑,无法一如既往地执行既定的战略,习惯性地追逐市场热点,如房地产、证券投资、生物医药、环保、保健品、互联网等,其结果是公司“在运动中消灭了自己”。
固然,随着公司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公司战略需要调整和发展,但公司必须立足长远,必须专注,把资源集中在既定的战略上,培养核心竞争力,开发核心产品。
6.无法及时、科学地评价战略
无论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考虑得多么全面、周详,也无法全面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因此适时、客观、高效地评价战略,有助于对公司战略采取恰当的行动,保证实现战略目标。
很多公司战略只是在年末,或者是出现重大偏差时,才进行战略评价。这时,不及时纠偏,往往会对公司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事实上,公司战略危机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往往会有一段“潜伏期”。这时,通过战略评价,就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举措。实际上,战略评价活动应当持续进行,而不只是在特定时期的期末或在发生了问题时才进行。
同时,多数公司的战略评价,或者是“集中式的专家研讨”,或者是“零散的内部报告”,评价活动多是“静态”的,即并未将评价活动作为一个动态过程来管理,而是评价报告完成就意味着评价活动的结束。公司尚未形成相对稳定的评价机制和“动态”的评价体系。
转载以下资料供参考
企业经营目标,是在一定时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成果,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的性的反映与体现。是指在既定的所有制关系下,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在其全部经营活动中所追求的、并在客观上制约着企业行为的目的。
企业经营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
1、信息共享作为管理学的核心内容,管理信息不断地揭示管理学的规律。而管理的核心内容信息则是始终引领管理学的技术进步。那么,要实现管理学的目标和任务,首要的就是实现不断提升的信息共享水平。古代的飞鸽传书,各种会议以及决策,都是从信息共享开始,实施执行,然后到信息共享结束。现代的互联网、局域网则提供了更加迅捷高效的信息共享渠道平台。管理学能够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必须归功于人类社会的信息技术发展和发达。
2、机遇均等作为现代管理学,应该充分地考察全球的经济生态,为每个经济要素提供公平、公正、公开、均等的机遇,这在一流和超一流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充分地展露出它的魅力!它避免了个人专制、偏听偏信、病态管理机制运行,为企业的提供了勃勃生机!充分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节省和调动社会的资源。
3、高科技领先人类社会的任何一次进步,无不体现着凝聚人类智慧的高科技产业的信息的光芒,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到现代社会的互联网络,都是高科技产业的杰作和效能。
4、人才是第一稀缺资源我们都知道,科学技术没有国界,本身都是为了人类造福的,而作为科学技术的第一载体——人才,则是始终是世界各国明争暗斗的掠夺对象。任何时代、任何国家,人才都是稀缺的,没有哪一个国家会表示出自己的国家的人才是过剩的!
对中国企业而言,“定位”这个词,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大家确实经历过“定位”热,相信在不少人的书架上肯定有里斯和特劳特的《定位》一书;而陌生是因为绝大部分人只是凑热闹,没有深入研究,或者干脆走火入魔,也没有真正掌握其精髓。
因此,目前在中国企业,“定位”发生“错位”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不少产品和品牌,从一个错误的起点努力走向正确的终点,不幸陷入“骑虎难下”或“守株待兔”的尴尬境地。
一、“定位”的实质是什么?
如果做个简单的名词解释,可以说,任何一本写“定位”的书都可以给出精彩答案。所以,在此不必赘言,而探讨一下定位的实质问题。
经历了十几年的崎岖之路,中国企业总算深刻意识到营销战略的重要性。所以,人们已经开始承认营销战略比营销战术更重要,并总结出一个明确的排序:战略第一,战术第二。
那么,营销战略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莫过于定位。因为,营销战略解决的最大问题就是给企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平台,定位恰恰能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解释:
1、从顾客角度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市场上顾客可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从品牌到品种,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但购买产品的过程却越来越短,消费者的大脑也难以整理那么多信息,必须在短时间做出购买决策。怎么办?需要一个最简单而能够说服的理由。如果你有这个理由,你的产品就能卖得快、卖得贵。否则,恰恰相反。因此,在目前的需求环境里要想生存,要想赚钱,必须在某一个购买理由上比别人做得更加优秀,而且追求少而精才行。
2、从竞争角度看。
中国不少企业都有很浓的“羊群心态”,喜欢跟在别人后面,他人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不去分析需求,也不去分析趋势,最后大家就在一个战场上互相残杀。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此现象虽然得到了一些改善,但在某些行业里仍然很严重。永久的价格战是不可能存在的,迟早大部分企业走向差异化之路。那么,人家都已经开始区隔自己,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你还没有,或者不突出,你的命运将会怎样呢?很简单:就是把东西比别人卖得更便宜才行。
从以上两个角度来看,定位在营销战略中,至少扮演两个角色:顾客青睐的源点和竞争取胜的重点。因为,没有定位,消费者无法在第一时间认识你、选择你;没有定位,竞争对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战胜你。所以,可以说,定位是营销战略的核心,其实质是一个品牌持续赚钱的中坚力量。
除此之外,从品牌自身角度看,定位也是一种纪律,没有它,这个品牌后期所做的所有战术就没有标准可循,一切行为就像一盘散沙,无济于事。
二、中国企业有哪些常见的错位现象
据笔者观察,这些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中国企业在“定位”方面至少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错位现象:
1、混淆定位。
这是最典型的错位现象,也最为普遍。即品牌特征太多,或品牌定位太过频繁,使购买者对品牌形象感到困惑。
几个月前,CCTV2举办一个栏目叫“品牌中国”。每晚邀请中国比较成功的企业老板做客。有一次邀请到的是中国家电行业四大巨头负责人。主持人提问他们关于品牌创建方面的很多问题,但答案却大同小异,要么技术创新,要么渠道占领;要么人才战略,要么就是奋斗精神等。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主持人让他们做品牌拟人化测试,问“你的品牌最像谁?”,那些老板们写出来的答案却与消费者给出的答案相差十万八千里。那么,消费者的答案是否很一致呢?不,也基本是五花八门。
号称在中国市场化率最高的家电行业都这样,其它行业会怎样呢?不用想,绝大部分企业,在定位方面所做的工作都很一般,很少企业在一个品牌上坚持单一定位,品牌形象相当混乱。
2、可疑定位。
这种错位更可恶。也就是企业对自己产品特征、价格或宣传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不能让购买者信服,消费者认为你在吹牛或撒谎。
就拿牛奶行业来说,有一段时间,不少品牌都把自己定位在“新鲜”上。看上去,这个定位不错,确实符合牛奶产品特征和消费者的需求。但问题是,在这个定位下面他们所做的工作却不尽人意,比如,在产品组合上,巴氏、百利包、利乐枕、利乐砖等什么产品都有,甚至还有奶粉等。这还不止,“新鲜”的牛奶在货架上已经好几个月了还在卖,销售人员很尴尬,所销售的产品别说新鲜,眼下马上就要过期了,怎么办?无奈之下只好搞买赠活动。
这就问题来了,消费者就开始怀疑了。因为他们天天听到的是:这个品牌多么新鲜,就像奶牛跟在身边,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尤其他们买到的牛奶,包装起皱、掉色,生产日期偏大时,根本无法相信你这个牛奶是新鲜的。
3、过分定位。
与上面两个错位现象相比,这个错位还算好些,但可能导致的后果是,白白丢失更多的市场机会。过分定位是指对品牌认同过于狭窄,不利于产品线延伸或品牌延伸。
我曾经接触过中国很大的一家润滑油企业。当时,跟他们讨论其品牌定位时,他们跟我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觉得,我们这个品牌就是润滑油,不是别的,我们的想法就是把它定位到高品质的润滑油,在不久的将来,把它做成润滑油的代名词”。
从他们兴致勃勃的言词中,能够感受到他们多么渴望把这个品牌做好。但这种定位就是典型的“过分定位”,对其建立竞争优势、产品线延伸和品牌延伸都没有好处。
我们更换其它行业的品牌做假设就明白了。假如,“奔驰就是高品质的轿车”、“索尼就是高品质的彩电”、“雀巢就是高品质的咖啡”、“耐克就是高品质的运动鞋”等,你觉得这种定位有竞争力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4、不充分定位。
这可能是离正确的定位最近的一种错位现象。也就是说,品牌定位的方向是没有错误的,只不过,定位不够充分而导致购买者没有真正意识到品牌的独特之处,对品牌只有一种模糊的概念。
我曾经服务过一个卫生巾品牌。这个品牌的独特之处是,用苦参(一种能够杀菌的药草,号称中药里的青霉素)提炼出一种天然、安全的抗菌因子,并将它添加到卫生巾里。如果经期妇女使用这种卫生巾,可以避免细菌感染,减轻瘙痒、异味,感觉到清凉和舒适。更重要的是,经期妇女使用这种卫生巾,还能够平衡PH值,降低经期生病的几率。当时,我们给他们品牌的定位是“抗菌”。然而,时隔一年,他们另找一家公司策划,把品牌定位到“预防、护理”,还把方案发给我提意见(因为私人关系好)。当时,我看到这个定位就跟他们说,这是典型的“不充分定位”。因为,“抗菌”是你这个品牌与众不同的地方,它具有直接的竞争力,而“预防、护理”是抗菌带来的利益。这和舒服佳香皂有点类似,“杀菌”是舒服佳与其它香皂不一样的地方,如果把它定位到“皮肤护理”,会怎样?很显然,这个品牌就变得定位模糊,从而很可能失去市场份额。
三、定位如何避免错位
那么,到底如何做,才能避免这些错位呢?到底如何做,中国品牌才能找到准确的定位呢?我想,这是我们所有专业人士共同研究的课题。在此,只是提醒大家做好以下四件事情:
1、定位能够被顾客切身感受到。
定位不是做给老板看的东西,而是向目标顾客保证的一种承诺。因此,你的定位必须要让目标顾客切身感受到。比如麦当劳的“快乐”、海飞丝的“去屑”、宝马的“驾驶乐趣”等。
如果你的目标顾客无法感受到你的定位,那么意味着,与目标顾客利益不相关,可能成为空中楼阁,中看不中用。
因此,在定位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提问两个问题:“是否与目标顾客的利益相关”、“目标顾客是否能够切身感受到?”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必须更换。
比如说宝马,定位到“驾驶乐趣”之后,它所提供的轿车让人无法感受到驾驶的乐趣,那就麻烦了,这个定位肯定是有问题的。所以,多年来,宝马为了信守这个承诺,在产品上真是下足了功夫,尤其在汽车的动力和驾驶舱的设计上费尽了脑筋。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在那些豪华轿车品牌里(非跑车),只有宝马给顾客表演高速行驶中正反180度转弯的高难度驾驶动作。为什么这么做呢?目的就是让顾客切身感受到其定位的真实性。
2、定位要以产品的真正优势为基础。
人们谈论品牌的时候,往往星马天空,漫无边际,很容易脱离产品的真正优势。尤其,你邀请广告公司做这件事情时,这种现象尤为突出。他们可能给你讲些动听的故事,也可能讲些国际上成功的案例。你听上去,很有道理,也很有趣。但遗憾的是,给你拿出的来定位离你的产品优势相距太远。
早在2002年,有家广告公司给伊利奶粉做过品牌规划。当时把伊利奶粉定位为“关爱”,其逻辑推理是这样的:伊利奶粉给全家人带来营养→从此全家人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实际上这是伊利奶粉给顾客带来的关爱→所以伊利奶粉是一种有“心”的奶粉。
听上去多么动人的推理?说实话,当时我在伊利工作,也被他们迷惑了。但现在再看这个定位,就会清晰的看到,它的逻辑推理是荒谬的,牵强的,没有以伊利奶粉的真正优势为基础的。后来我们通过很大的努力,在这个定位里多加了一个概念“天然”,目的就是把产品的真正优势带出来。
因此,企业相关负责人一定要以务实的态度面对,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做品牌定位时一定要以产品的真正优势为基础,反复问自己“这个定位能否长期推动品牌业绩?”如果不能,必须继续找更有效的定位。
3、定位要与竞争者区分,凸显竞争优势。
其实,真正的品牌就是要与你的竞争对手“背道而驰”。你说东,我就说西;你说二,我就说一。这样才能凸显自己的竞争优势。跟随定位,肯定没有好的下场。
因此,企业相关负责人给自己品牌定位时,一定要注意独特性,反复问自己“我们的定位与竞争对手相比是否足够独特?”这种独特虽然不是独一无二的、异想天开的,但必须和竞争对手能够有效区分。
这方面的案例就多了。比如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就是典型。早期的可口可乐是以“正宗”为定位的。意思就是你想喝可乐,只有可口可乐是最正宗的、经典的。后来百事可乐要进入这个市场,该如何定位呢?他们分析后发现,可口可乐的消费者大多是成年人,因为只有成人才能喜欢正宗的东西。因此,他们就定位到“新生代的选择”,并把品牌个性锁定在“反传统”。因此,目前在中国企业,“定位”发生“错位”现象已经是屡见不鲜,不少产品和品牌,从一个错误的起点努力走向正确的终点,不幸陷入“骑虎难下”或“守株待兔”的尴尬境地
已有4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5 05:13:30] 回复
对自己产品特征、价格或宣传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不能让购买者信服,消费者认为你在吹牛或撒谎。 就拿牛奶行业来说,有一段时间,不少品牌都把自己定位在“新鲜”上。看上去,这个定位不错,确实符合牛奶产品特征和消费者的需求。但问题是,在这个定位下面他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5 03:09:12] 回复
的:伊利奶粉给全家人带来营养→从此全家人感受到一种家的温暖→实际上这是伊利奶粉给顾客带来的关爱→所以伊利奶粉是一种有“心”的奶粉。 听上去多么动人的推理?说实话,当时我在伊利工作,也被他们迷惑了。但现在再看这个定位,就会清晰的看到,它的逻辑推理是荒谬的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5 04:59:52] 回复
后分析用以消除这个差距的措施,而且要进行恰当的运算,尽可能用数据说明。如果制定的途径,能力和措施,对消除这个差距有足够的保证,那就说明这个目标是可行的。如果外部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5 04:47:53] 回复
入确定战略目标的工作中还必须对已经作过的调查研究成果进行复核,进一步整理研究,把机会和威胁,优势与劣势,自身与对手,企业与环境,需要与资源,现在与未来加以对比,搞清楚找准企业发展目标定位他们之间的关系,才能为确定战略目标奠定起比较可靠的基础。调查研究一定要全面进行,但又要突出重点。为确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