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黑客网站 > 中国神童黑客未和一德,中国黑客神童叫什么名字

中国神童黑客未和一德,中国黑客神童叫什么名字

作者:hacker 日期:2022-07-14 分类:黑客网站

导航:

当年奥数竞赛上,中国神童击败德国天才,为什么如今一成和尚,一获诺奖?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在西汉的时候,出现了一位闪耀的将星名为霍去病。他17岁一战成名,汉武帝封他为冠军侯。到了二十来岁的时候,他就已经杀得匈奴闻风丧胆,甚至有一次还千里追杀敌寇到了贝加尔湖畔。

按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被赶回到漠北的匈奴也逃不开被追击的宿命;但就在汉武帝准备再次派军出击匈奴的时候,霍去病却突然病入膏肓,最终不治身亡,年仅24岁,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真是天妒英才。

不过今天咱们的故事主角并不是霍去病,而是一位同样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但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却突然"社会性死亡"的现代数学天才柳智宇。

柳智宇出生在湖北武汉,他的爸妈都是知识分子,一个是高中老师,一个是工程师。生在书香门第的柳志与自然从小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众多学科中,他最擅长且最具天赋的科目就是数学,别人小学还在学加减乘除,他就已经开始研究线性代数了。

高一那年,柳智宇发表了一篇数学的学术论文,荣获省一等奖;到了高二那年,柳智宇还就为中国队的代表参加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不是专门参加竞赛的选手可能不太清楚这些奥林匹克竞赛有多重要,就这么说吧,清北有专门的英才班,收的学生只面向这些竞赛选手,连高考状元都不一定能进得去。

在那场比赛中还有一位来自德国的数学神童彼得·舒尔茨,知道彼得·舒尔茨当时也是那场比赛的夺冠热门选手,他和柳智宇一样,从小到大都是被学校和老师给予厚望的数学天才。但面对柳智宇那惊人的数学造诣,彼得·舒尔茨依然表示技不如人,甘拜下风,最终柳智宇成功夺得桂冠。

凭借在数学上的成就,柳智宇直接被保送到北京大学的数学系。但去了北大之后,柳智宇的命运却悄然发生了改变。

大一那年,在某位学姐的介绍下,柳志宇加入了学校的禅学社社团,并对佛学产生了十分浓郁的兴趣;过多久,他就开始坚持吃素,并到附近的寺庙做义工;了大三的时候,他干脆打算抛弃世俗生活去出家当和尚,但是在父母和老师的劝说下,这次出家没有成功。

然而出家这个想法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埋在了柳智宇的心里,经过一年时间的沉淀,这颗种子长成了一颗参天大树,并最终开花结果。

大四毕业之后,柳智宇已经是全球数学界里的名人,他轻松获得了美国麻省理工的offer,同时麻省理工还表示愿意给他提供高额的奖学金。但柳智宇却在这个时候不顾周围所有人的劝阻,坚持选择出家当和尚,出家的地点就是当初他做义工的龙泉寺。这一次再也没有人能够劝回那已经铁了心要出家的柳智宇。

那么这位数学天才的近况怎么样了呢?出家八年之后,柳智宇已经还俗,在家人和朋友的帮助下考取了心理咨询师,并开展起了心理辅导业务。他学贯东西,将佛法与心理学融为一体,为许多人指点迷津,不过对于曾经获得的名誉而言,他已经是"社会性死亡"了。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他在奥数赛上战胜的对手彼得·舒尔茨,这些年却始终孜孜不倦的在探求数学这门科学的真谛。经过多年的钻研之后,2011年的彼得·舒尔茨已经是波恩大学的最高级数学教授,同时还拿下了数学领域的顶级奖项菲尔兹奖。

曾经的中国第一神童,后来怎么样了?

2021年2月1日“天才少年”曹原再次以共同一作中国神童黑客未和一德的身份在Nature上发表论文中国神童黑客未和一德,这已经是不到25岁的他第五次登上这本顶级学术期刊。

这几年中中国神童黑客未和一德,每隔一段时间,我们总能在新闻上看到一些关于“神童”的报道,有的是关于神童如何天赋异禀,有的则是关注他们后来的人生发展。

那么,这些曾经活在媒体报道中的神童和天才少年们,后来都过得好吗?

神童,这个词似乎天生带着耀眼的光芒。如果一个人在幼时被老师、长辈形容为神童,那往往意味着他拥有超高的智商、异禀的天赋以及无限的潜力。这也意味着,他从小就要带着外界极高的期望生活、学习。大家总是会对天才的故事多几分好奇,曾经的“中国第一天才少年”宁铂就是一个从小生活在媒体报道里的神童。

和大多数神童一样,宁铂的人生也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开始中国神童黑客未和一德: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主席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已经认识400多个汉字,8岁会开中药药方,9岁能吟诗作赋,不到13岁就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但由于年龄过小没有被中科大录取。同样是在那一年,邓小平发表了一场关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口号传遍全国。宁铂父亲的朋友,一名江西冶金学院的教师倪霖在得知了宁铂的情况之后,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方毅写了一封信,推荐了这位天才少年。很快,中科大的两位老师来到江西赣州,找到宁铂,对他进行了文学、数学、中医甚至围棋等方面的全面考察。这位少年完美地通过了所有测试,也幸运地被中科大破格录取,和另外的20名同样天赋异禀的少年大学生一起进入了少年班学习。

                                  13岁的宁铂(左二)进入首届中科大少年班

进入中科大以后,宁铂仍然是 媒体报道的重点,时常出现在各种新闻里。然而频繁的曝光却让宁铂飘了,据一位教过宁铂的老师回忆,一次数学大师张广厚到中科大作报告,其他学生都去找大师签名,只有宁铂无动于衷,因为“他对张广厚不认识他很气愤”。年少时的盛名同样拖累了宁铂的人生,为了证明自己仍然聪明,在选择专业时,他放弃了自己一直感兴趣的天文系,转而选择了“高智商的人才能学习的”物理专业。1982年,宁铂从中科大毕业,和大部分选择考研的同学不同,19岁的他选择了留校任教,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大学老师。很多年后,宁铂才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放弃考研的原因中国神童黑客未和一德:“我当时虚荣心非常强,觉得我就是不出国不考研,也会照样干得很好甚至干得更好。”

宁铂的人生看似顺遂,但神童的光环始终压抑着他真实的自我。1998年5月,宁铂出现在了《实话实说》的《评说“神童”》节目里,身穿蓝衣的他坐在嘉宾席的 最右侧,情绪激动地批判着中国的“神童教育”:“那会害死人的!”“不能拿他们做实验”……

2003年,38岁的宁铂选择出家,很多媒体立即将“‘神童教育’的失败典型”这样的标签贴到宁铂身上;2008年,还俗的宁铂去了一个佛学院教书,还自己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代神童就这样慢慢消失在了大众的视野里。选择出家的神童并不只有宁铂一个,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同样选择在大学毕业后遁入空门,8年后才下山还俗,考取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执照,利用自己参悟的佛学来为患者疏导心理问题。

当然,出家的神童毕竟是少数,还有大量曾经名噪一时的天才少年们在长大之后都泯然众人,两届IMO(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满分冠军付云皓就是一个典型。在大众的期待中,作为备受期待的奥数天才,付云皓原本应该在学术界有所建树:2020年以后的菲尔兹奖得主中,至少8位都有过IMO的获奖记录。然而,付云皓在进入北大后,因为物理考试补考后仍未及格,最后只能肄业。没能顺利毕业一事导致付云皓无法正常申请硕士、博士项目,最终他选择了在一所二本师范院校做数学老师。

和出家、泯然众人这样令人唏嘘的结局,有些神童的遭遇则更让人感到悲痛。17岁的徐誉舒曾被父亲徐远侠和周围的长辈认为是一位天才少年:2岁多能认三百多个字,3岁能每天看五六本图画书,4岁就能每天看完一两本文字类书籍。进入中学以后,徐誉舒仍然保持着极其优异的成绩,但同时他的身上开始显现出一些抑郁的初期症状,还有几次在学校里爬上窗台想要跳楼。望子成龙的徐远侠并没有重视这些迹象,徐誉舒的老师曾多次造访徐家,据他所说,“他在家更像在教育局,父亲对他的学习要求严苛,态度固执、粗暴。和同学出去玩,他也被规定20分钟必须回来。”

父亲严厉的教育并没有换来皆大欢喜的结局,2019年11月13日,饱受抑郁症折磨的徐誉舒选择了从教学楼上一跃而下,结束了自己短暂的生命,只留下痛苦的父母继续寻找他自杀的原因。神童陨落的例子在媒体报道中似乎比比皆是:辽宁神童张炘炀读博多年无法毕业;东方神童魏永康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等原因被大学退学;14岁考上大学的王思涵毕业考试时仅有一门英语及格,遭遇了被退学的处罚。

媒体总是热衷于报道这些神童泯然众人的故事,而曾经将他们捧上神坛的大众,在看到当年光芒四射的天才少年们成年后渐渐走向平庸时,也很愿意再来唏嘘感叹一番。

实际上,和这些陨落的神童相比,一系列受到关注的天才少年里,不乏有一些成功者。宁铂曾经的同学张亚勤在少年班毕业以后继续求学,34岁就成为了微软首席科学家,后来又成为了微软全球副总裁;同样毕业于中科大少年班的郭去疾创始了谷歌中国。

数据同样能够佐证这一点,中科大少年班的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截止到2016年,中科大少年班一共培养了3167人,18%-20%左右留在学术界,在国内外做教授的超过250人,还有6位少年班校友获得麦克阿瑟天才奖。

事实上,在我们回顾这些神童的故事时不难发现,和一路高歌猛进的天才相比,人们总是更加关注“伤仲永”的故事。有意思的是,大家热衷于围观神童陨落的背面,则是媒体和大众对于“神童”的大力追捧,人人都希望看到有新的天才能够横空出世。2017年的“莱阳神童造假”事件就是这样,14岁初中生李向楠宣称自己被麻省理工录取,当地教育局在没有核实真假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力宣传此事,称他“为莱阳争了光”。然而随着事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李向楠的故事被证实是假新闻,当地教育局的一系列操作也促成了一桩让人啼笑皆非的“神童造假”事件。

大众对于神童的追捧并不难理解,毕竟智力超群的孩子仍然属于少数。相比而言,大家为何热衷于看神童陨落的故事,则更值得玩味。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神童代表的除了自己超乎常人的天赋与智力,更重要的是大众期待这些天赋异禀的人可以运用这种能力来造福社会、推动时代的发展。

中科大在1978年创办的少年班就是这一思想的产物。1974年,物理学家李政道率先提出了在中国开设少年班的想法,以弥补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多方推动下,这一想法在1978年得以实现,虽然公开目的是希望少年班可以“探索中国优秀人才培养的规律”,但实际上是希望更早地挖掘精英人才,以一个小而精的 团体来弥补中国在科学和技术发展上的不足,毕竟鲜少有学校会专门为文科学生设立少年班。很显然,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少年班的学生们占用了比别的学生更多的教育资源,一位少年班的学生周天翼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到学校给他们提供的资源会更好一些,不管是宿舍、教学楼还是师资,学校都为他们提供了最优越的资源。这也使得人们对这些神童和天才少年们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以至于当神童们的表现不如预期时,大家就会对其有所嘲讽。

谁该为陨落的神通负责呢?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是中国教育中一个很普遍的观念,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鸡娃大战也让这个起跑线不断提前:从小学到幼儿园,甚至是托儿所和胎教。在大多数人看来,神童就是那一类在起跑时遥遥领先的选手;然而现实往往是残酷的,在起跑时有优势的人却未必是那些能笑到最后的人。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的教授琼·弗里曼从1974年开始追踪调查了210名天才儿童,他们都曾在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展现出过人天赋。有意思的是,在多年的追踪后,弗里曼发现这些孩子中仅有6名孩子取得“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关于艺术家形象的传说、神话和魔力》一书中也指出,在众多的天才儿童中,后来真正成为艺术家的只是少数,而我们之所以关注这些杰出人物的早年事迹,则是因为读者已经预先认定这些经历是艺术家未来成功的先兆,但事实上却未必要因果关系。

很多研究也已经表明,大部分神童之所以在幼年时期受到大家的关注,仅仅是因为他们的大脑部分神经系统成熟得更早,智力发育早于常人,并不能证明他们真的潜力无限、天赋异禀。所以,在大家唏嘘当年的神童、天才少年时渐渐变得平庸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这也仅仅是自然规律罢了。

家庭教育同样对神童的未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大家都熟知的《伤仲永》,文中的主角方仲永从一个天资非凡的神童最终变成了一个平庸的普通,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父母没有对其进行好的后天教育,让他的才华逐渐荒废。

有意思的是,近年来《伤仲永》的故事已经越来越少;相反,很多神童之所以泯然众人恰好是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为其施加了太多的压力。弗里曼在调查报告中分析,不少神童最终人生失意的原因在于父母对他们期望过高,给孩子压力很大;有的父母还会让孩子远离同龄伙伴,最终令他们无法享受正常的童年时光。

弗里曼强调,神童其实也是普通人,人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接受他们,而不是给予不切实际的期待,“童年时代的欢乐和创造力是取得一切伟大成就的基础。”

二十世纪初,美国曾有一位犹太神童威廉·詹姆斯·席德斯横空出世,智商高达300的他是全世界公认智商最高的人,在数学和语言方面也具有惊人的天赋,8岁就通过了MIT的入学测试,11岁入学哈佛。

然而这样一位智商极高的人却拥有极其悲剧的一生,由于父亲有强烈的强迫症,并且依照自己的理论为威廉制定了一系列计划,从2岁到20岁,威廉都一直生活在父亲的严密管控之下。更可怕的是,由于威廉在191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自由”的文章,父亲认为他有了精神疾病,强行将他送去了纽约郊外的精神病院,进行了两年左右的治疗。在那之后,威廉也就远离学界,不再 从事和数学相关的研究,终其一生也没有取得任何可以与他的惊人智商相匹配的成就。

这一情况在中国的神童教育里同样屡见不鲜,一旦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有异于常人的天赋,往往会倾全家之力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比如辽宁神童张炘炀,父母原本都是普通职工,在孩子10岁考上大学以后,母亲换了一份在河北廊坊的工作,父亲辞去工作在天津全程陪同他上学。这也致使他除了学习之外没有任何生活技能,读到硕士时仍然与社会毫无接触,心智像一个孩子一般。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天才陨落的背后也暗含着大家对于“成功”的定义仍然是狭窄的。大多数人认为的“成功”,往往局限于获奖或是赚大钱。然而在世俗意义的成功之外,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有时也很难定义,那些选择出家或是回归普通人生活的神童们,是不是获得了自己心中想要的那份成功。

中国历史上十大神童都是谁,他们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中国历史上十大神童,我认为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李耳、甘罗,汉代的东方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曹冲、蔡文姬,唐代诗人李白、王勃、骆宾王,宋代的司马光、方仲永。他们都因聪明早慧而著名,除了方仲永外,其他九人都在文学、为官方面有不同的成就:

春秋战国时期的李耳、甘罗

李耳,也就是写成《道德经》的那位,在道教方面独有造诣,相传他十岁就很有见识,能吸收阴阳五行之说开创世间无极境界。

甘罗,是我国最年幼的政治家,他十二岁拜倒秦国吕不韦门下,后为秦王所用,任命为丞相。

汉代的东方朔

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他两岁时候就能默记《魏史》,这大概要得益于家里的环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曹冲、蔡文姬

曹操的儿子曹冲,他的称象的故事我们小时候就耳熟能详,而他的智慧不仅仅局限于此,据记载他在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达到了成人水平,可是不幸早逝。

蔡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爱女,自小能作诗文,六岁那年无师自通,掌握音律,让人折服。

唐代诗人李白、王勃、骆宾王

富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诗人李白,5岁能够背诵六甲,10岁能够阅读百家诗文,最终成为我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

王勃、骆宾王,是“唐初四杰”中的两位,王勃五岁就能写成出彩的文章,九岁作《汉书注指瑕》,其《滕王阁序》名满天下。而骆宾王,同样早时卓然,千古《咏鹅》为后人吟诵。

宋代的司马光

北宋的名相司马光,我们最熟悉的是他砸缸的故事,他七岁就能熟背史书《左传》,成年以后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方仲永,是这些人当中不幸的一位,他五岁开始写诗,可是父亲不注重他的教育,被误入歧途,是在让人惋惜。

曾经备受瞩目的“神童班”和“少年班”为什么取消了?

神童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情,确实有不少学生一出生就有着超人的智商,所以对他们进行超前的培养也很重要。1978年3月的时候,在曾经拿过诺贝尔物理学奖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大力提倡和热心支持下,中国科技大学首先在国内创建了少年班。继中国科技大学之后,又有不少学校创建了类似于少年班的制度。

在当时,少年班的学生一度成为备受瞩目的“神童”,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人们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奋发有为,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以“人才战略”来描述少年班的历史意义。不过到了现在,这些少年班绝大多数都被取消或者限制招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

这其中当然有很多的原因,比如一些13-14岁的孩子虽然智力超常,但是在一群智力超常的人当中又显得略微不足,所以在少年班上课期间产生了一些心理上的压力。竞争过于激烈导致了他们的没落。还有一些学生则因为在中科大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培训而误入歧途,比如1978级中科大少年班成员宁铂因为他想学习天文学不得而荒废了学业。

但是除了这些普遍的原因之外,还有两个最大的原因。一是不少少年班学成之后定居美国或其他国家,全心全意为外国的科技发展而服务——也就是说咱们自己国家反而成了“第三者”;二则是还有一些少年班成员学习不成居然去出家当和尚去了,虽然不好评价和尚这个“职业”,还有一些则害了精神病,这些无疑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看到的。

首先我们就来讲一讲少年班学成后定居美国的事情。举个比较著名的例子——尹希。尹希1996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001年就赴哈佛大学攻读物理学博士,并在第二年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智商上说,尹希算得上非常的超人出众了,因此美国人也下定决定留住他。2015年,32岁的尹希就破格提拔为哈佛大学教授。

尹希被国际物理学界认为是未来物理学发展最有希望做出突破性贡献的青年物理学家,尤其是在弦理论这方面,他见解独到。但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培养了这么一个“伟大”的人才,最终却成就了美国。虽然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是科学家可是有国界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道绑架——但是连道德都不能“绑架”人了,那人岂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所欲为了?

但是尹希并不是唯一一个在中国学成,去美国定居的少年班天才。实际上有不少少年班成员最终都去美国工作、生活。这其中比较著名的除了尹希外还有江红雨,现为哈佛大学助理教授;牛天华,也是哈佛大学助理教授;蔡天西,哈佛大学教授;熊伟,普林斯顿大学正教授;邵中,耶鲁大学教授;马双鸽,耶鲁大学生物统计系副教授;骆利群,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范汕洄。斯坦福大学副教授等等。

这上面列出来的,以及还有许多没有列出来的美国教授、院士,都是中国少年班出身——所以其实这也很好反驳所谓中国教不出杰出科学家的谣言。中国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教不出杰出科学家,而在于教出的杰出科学家不少都为美国和其他国家服务去了。这不是科学精神的欠缺,而是人文精神的欠缺。

想想我们国家花了那么多钱和精力去培养少年班,最终却一大波一大波的去为美国奉献自己的才华——谁也不肯再干这样的赔本买卖。而且他们走的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是许多其他青年学者的心。君不见每年清华大学有多少研究生、博士去美国定居的?这是为全国开了一个不好的风气。

而还有一部分少年班的学生,则因为精神上受不了过度的压力,皈依佛门。这其中包括前面所说的那个对天文学感兴趣的宁铂,他最后即当了一个和尚——这无疑是一件损失,哪怕他去当个农民工,也能为国家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而还有些人因为出国或者其他的原因则害了精神病,比如谢彦波,因为留学与美国教授不和害了精神病。

实际上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现代大学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人文培养,没有对学生进行真正的“道德”培养。同时现在的大学普遍没有对学生进行中国自古以来的忠孝仁义教育,也没有对学生进行礼义廉耻的教育。老子说: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一个人要想用自己的智力来服务社会,首先必须掌握社会和自然运行的一般规律,这个东西叫做“道”;同时他还需要有承受社会的胸怀和气度,这个东西叫做“德”。这两件东西不能让人直接搞出什么大发明来,但是没有这两件东西,要么是变成一个聪明却不知廉耻德人,要么就因为承受不住社会的压力而精神崩溃。

少年班缺的不是智力,而是文化。

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的神童是谁?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天才一直是一种稀缺的存在,人人喜好天才,人人想要天才,人人想成为天才。而天才并不是仅凭想象就能担当的,还需要足够的天赋与努力,才有可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才,也是因此,我国能称之为天才的人才少之又少。

"紫髯青眼代天才,韩白孙吴稍可陪",用《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天才,是再好不过的了。虽说天才数量稀少,但也并不是没有。我国就有一位天才少年,他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

1.天才少年的年少时光

曹原,生于1996年的成都。2007年时,凭借着傲人的成绩和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曹原被选入校内的超常班进行学习,为他以后奇迹般的人生做足可铺垫。虽然曹原就读的只是深圳的一个普通小学,但超常班的老师却一点也不普通。超常班的老师是一个在中科大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副校长,对曹原最初的人生教育起到重大影响。

超常班总共就3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多,比一对一教学的待遇还要好上不少。凭借优秀教资的辅助,外加自身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他在超常班的三个天才中脱颖而出,只用了3年时间,便将小、初、高的全部知识学完,并且运用自如。

由于年龄的限制,曹原并没有过早的离开超常班,而是"被迫"的开始进行复习。直到14岁时,曹原才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出669分的高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招录,继续他的奇迹人生。

在中科大的这个少年班里,曾经走出过无数优秀学者,凭借独特的天才培养机构,只用了40年的时间,便在业内闻名,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人才。也是因此,曹原才对这个少年班充满向往。

2.小有成就,未来可期

"玉阶良史笔,金马掞天才",如同《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中说的那样,曹原进入少年班后,并没有因为天才过多而被埋没,反而异军突起,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为了校内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众多天才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曹原对物理实验有着极高的兴趣,在小学时他便尝试做过众多物理实验,进入少年班后,环境、设备都上了一个层次,也给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兴趣的驱使下,他的学习进度极快,很快便领先所有人一步,完成了学业需要,随后便开始朝着物理实验这个方向发展。

在当时,物理界内有一个致命难题,那就是常温状态下的超导体材料问题,谁能将这个问题解决,那距离诺贝尔奖的获得,也不远了。曹原得知这个难题后,直接将此项目当作他的研究目标,开始认真钻研。

16岁时,曹原升至大二,在校内教授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对石墨烯方面的相关实验,获得了不少突破,还在研究期间获得了校内最高奖项-郭沫若奖。对此,物理学院院长以及校内的众多教授,都对曹原这个天才表示感叹,认为这个天才必定未来可期。

3.功成名就,毫不忘本

18岁时,曹原本科刚毕业,就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往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虽然麻省理工里的天才更多,但却依旧没能掩盖住曹原的光辉,很快他便将学业内的知识学完,又开始进行科学实验方面的高强度研究。

经过一年的伏案研究,曹原发现了常温下实现超导体的秘密,那就是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出现大约1.1°的偏移后,材料就会发生反应,进而实现超导的可能。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证明后,曹原将此发现成果整理成论文,发布到了科学杂志《Nature》上。论文一经面世,便引起业内广泛震惊,曹原不仅解决了困难科学家百余年的问题,还给物理学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令众人兴奋。

2018年《Nature》公布科学人物时,中国物理学家曹原的名字高居榜首。在近两年,曹原又在《Nature》上发布了两篇专业论文,巩固他的地位。

对于外界的功名利禄,曹原觉得受之有愧,毕竟他觉得,自己也和普通人一样,本科上了四年,只是比别人要更努力一些罢了。小有名气之后,美国向其递来了橄榄枝,愿意给他美国绿卡,只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却被他断然拒绝。曹原说:自己如今获得的成功,离不开祖国对我的培养,我是一个中国人,将来也要留在中国。

天才,本就稀少,不忘本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其实,24岁的曹原在业内获得成就之后,第一时间便回到母校,与对他有恩的众多导师分享他的喜悦。曹原还表示,等自己学成归来,一定会留在母校任教,为中国物理学领域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或许就叫中国力量吧。故事至此结束,那么关于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猜你还喜欢

已有4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4 11:23:19]  回复

    仍未及格,最后只能肄业。没能顺利毕业一事导致付云皓无法正常申请硕士、博士项目,最终他选择了在一所二本师范院校做数学老师。和出家、泯然众人这样令人唏嘘的结局,有些神童的遭遇则更让人感到悲痛。17岁的徐誉舒曾被父亲徐远侠和周围的长辈认为是一位天才少年:2岁多能认三百多个字,3岁能每天看五六本图画书,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4 08:31:49]  回复

    ,后为秦王所用,任命为丞相。汉代的东方朔东方朔,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他两岁时候就能默记《魏史》,这大概要得益于家里的环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曹冲、蔡文姬曹操的儿子曹冲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4 06:15:59]  回复

    的人生也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开始中国神童黑客未和一德: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主席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已经认识400多个汉字,8岁会开中药药方,9岁能吟诗作赋,不到13岁就参加了1977年的高考,但由于年龄过小没有被中科大录取。同样是在那一年,邓小平发表了一场关于《尊

  • 访客

    访客  评论于 [2022-07-14 10:38:15]  回复

    道里的神童。和大多数神童一样,宁铂的人生也有一个异于常人的开始中国神童黑客未和一德:2岁半时会背30多首毛主席诗词,3岁时能数100个数,4岁已经认识400多个汉字,8

欢迎 发表评论:

{/if}